2017年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经济之国际关系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三国轴心
【答案】三国轴心是指20世纪30年代形成的柏林—罗马—东京轴心。1933年英法《霍尔—赖伐尔协定》、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1936年德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标志着罗马—柏林轴心形成。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反共产国际协定》、日德意关系调整标志着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形成。在英、法、美的纵容下,德、意、日“轴心”同盟形成,法西斯武装力量一天天壮大,世界一步步走向战争的深渊。
2. 马歇尔计划
【答案】马歇尔计划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提出援助欧洲复兴的计划,故称“欧洲复兴方案”,是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演说中提出的。1948年4月3日,美国国会通过《美国对外援助法》,使该计划具备了法律形式。其主要内容包括:①美国拨款100多亿美元援助西欧各国,以复兴战后经济; ②受援国必须购买一定数量的美国货,尽快撤出关税壁垒,取消或放松外汇限制,接受美国对使用美援的监督,向美国提供本国和殖民地产的战略物资:③由美国政府设立经济合作总署,控制“对等基金”,保障美国的私人投资和开发的权利; ④削减同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放弃国有化计划,把进步力量排挤出政府等。英,法,意,联邦德国等16个西欧国家相继接受了这些条件,并分别同美国签定了双边协定。到1952年2月29日,马歇尔计划全部费用为129,924亿美元,计划预定期限5年(1948~1952),实际上1951年1月已基本结束。随后为《共同安全计划》所取代。
3. 上海精神
【答案】“上海精神”是指2001年6月15日,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6国成立上海合作组织时,共同确定的会议精神,其内涵是: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尊重多种文明、谋求共同发展。它不仅是“上海五国机制”的基础,也是“上海合作组织”的灵魂。政治上的互信是该组织建立的基础,经济上的互利互惠则是该组织发展的前提,各成员国本着平等协商的态度,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国家的文化形态,共同推进人类的发展与进步,这些精神成为“上海合作组织”的灵魂。
4. 东盟地区论坛
【答案】东盟地区论坛是指东盟地区论坛是亚太地区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 —个官方层次的多边安全机制。1994年7月25日,首次东盟地区论坛会议在泰国首都曼谷召开。两极格局解体后,亚太国家普遍认为有必要开展多边安全对话,不少国家提出较为具体的设想和建议。1992年初东盟首脑会议就加强地区政治、安全对话达成共识。1993年7月在新加坡举行的第26
届东盟外长会议特别安排了东盟6个成员国、7个对话伙伴国、3个观察员国和2个来宾国共18方外长参加的“非正式晚宴”。其间,各方同意于1994年在曼谷召开东盟地区论坛(ARF ),就地区政治安全问题进行非正式磋商。1994年7月25日,ARF 首次会议在曼谷召开。目前论坛共有22个成员: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文莱、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中国、日本、韩国、蒙古、印度、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欧盟。ARF 是目前亚太地区最主要的官方多边安全对话与合作渠道,自成立以来,己经举行了九次外长会议。
5. 布什的“超越遏制”战略
【答案】布什的“超越遏制”战略是指布什提出和主导实施的新形势下美国对苏的战略。1989年5月,美国总统布什在得克萨斯发表讲话,提出“超越遏制”新战略。超越遏制战略是遏制战略的继续和发展。它强调“谨慎、考验和渐变”,提醒人们注意由战后的“相互遏制逐渐变为同莫斯科合作的可能性”。超越遏制战略强调把苏联引入国际社会,使它在国际合作中发生演变。主要内容包括:把促使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作为主要战略目标; 采用非军事方式作为主要战略手段。这一战略强调,今后美国和北约组织对苏政策的主要重点将转向更多地同苏联的公开性和经济改革打交道。在对苏保持警惕的同时,充分利用当前国际形势的缓和,发挥美国的相对优势,抓住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所提供的历史机遇,运用经济、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手段,特别是以经济援助为诱饵,用“和平演变”的方式,最终改变苏联制度的基础。“超越遏制”战略是鉴于国际格局发生新变化而做出的政策调整,其主旨是积极同苏联发展关系,加强美苏合作,促使苏联逐渐实现“自由化”,使其融合到国际社会中来。这一战略虽然并没有抛弃传统的军事和政治遏制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硬对抗”,但强调适应新形势,采取“更加灵活的现实主义”,突出政治、经济、外交等非军事手段的作用。“超越遏制”战略是“美国战后对苏政策的彻底改变”,标志着“美国外交政策将进行哲学思想的变革”。“超越遏制”引起了国际形势的更大变化,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推行这种战略的结果。
6. “门罗宣言”
“门罗宣言”,又称“门罗主义”,是指对1823年12月2日,门罗总统向国会提交的由国务卿亚当斯拟定的国情咨文中有关外交方面的主要内容的统称。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欧洲大陆恢复了正统秩序,英国的海上霸权如日中天。19世纪初拉丁美洲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独立解放运动,衰落己久的西班牙殖民帝国迅速解体,欧洲列强趁机向美洲地区渗透扩张。面对沙皇俄国在北美地区的南下政策、欧洲神圣同盟1823年冬对拉丁美洲的武装干涉、英国向拉美渗透的逼人气势,“门罗主义”应运而生。
“门罗宣言”主要包括三个基本原则:①“反对欧洲国家再在美洲夺取殖民地”原则; ②“不干涉”原则; ③“美洲体系”原则。尽管“门罗宣言”的三个基本原则客观上支持了拉美各国的独立,阻碍了英法俄等欧洲列强对拉美的野心,是年轻的、实力尚未强大的美国在外交上的一次胜利。但它实际上也等于宣布了拉丁美洲是美国的实力范围。“门罗宣言”成为美国对拉丁美洲政策
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具有防御和进攻的双重性质。
【答案】
7. 万隆会议
【答案】万隆会议,是指1955年4月18日至24日,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这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这次会议由于在万隆召开,所以也称万隆会议。会议是由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和印度5国发起,由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参加了这次会议。这次会议是取得独立的亚非国家首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召开的一次大规模国际会议,反映了战后亚非形势所发生的根本变化,也反映了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主宰亚非人民命运的漫长历史走向结束。会议广泛讨论了民族主权和反殖民主义斗争及世界和平。在与会国的努力下,挫败了帝国主义妄图破坏会议的阴谋,一致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公报宣布殖民主义是一种应当予以根除的祸害,并倡议以《万隆会议十项原则》作为国家间和平共处、友好合作的基础。会议上所体现的团结反帝与和平友好精神,通称为“万降精神”,它有力的鼓舞和推动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被压迫民族争取独立和解放的斗争,并为亚非国家和平共处、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指明了方向。
8. 上海五国机制
【答案】“上海五国机制”是指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五国于1996年4月在上海开始的就本地区的安全事务和其他领域的合作每年举行一次的元首会晤机制。2000年五国元首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举行第五次会晤,决定发展五国全面合作,将“上海五国”由会晤机制变成地区全面合作机制“上海五国机制”是中国与独联体国家建立的唯一的多边安全合作的磋商与协调机制,是对独联体集体安全机制的重要补充,其产生与发展是五国面临的内部地区、国际形势推动的结果。它的建立为加强五国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加强五国和亚太地区安全,为在冷战后摈弃冷战思维,探索新型国家关系、新型安全观和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了重要经验,而且也对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二、简答题
9. 试析西欧联合的原因和现实条件。
【答案】(1)西欧联合的原因
①现实原因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剧烈厮杀,战后,昔日称雄世界的欧洲列强国力衰落,地位下降。战后世界形成美、苏主导的两极格局。在形成美、苏主导的两极格局中,渴望再次崛起的,西欧不得不寻求联合之路,通过加强经济合作,以期在世界经济和政治中发挥作用。
②其他原因
a. 法德和解是西欧联合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