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专业学位)342农业知识综合四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简答题

1. 乡村建设运动对当前农村教育有什么启示?

【答案】乡村建设运动对当前农村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

(1)从多方面入手发展农村教育,包括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等,针对性的解决农村各方面的问题,做到全而不漏。

(2)提倡农村平民教育观,抛弃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给予每一个人同等的受教育权利。

(3)坚持“教学做合一”的主张,将理论学习与实习相结合,并且以“做”为中心,深入实地进行实践教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

2. 试述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历程和所取得的经验。

【答案】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县为主体、乡镇为基础,围绕主要为当地培养合格劳动者的主要任务,对县级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机制进行综合、优化和调控,使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逐步形成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农村教育体系,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发展,使教育在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较大的作用。

(1)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历程大体上有三个发展阶段:

①探索性阶段。主要标志是初步形成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雏形。

②建立实验县、示范乡镇,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实验的阶段。突出标志是涌现出一批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典型。

③由实验进一步扩展到实验大区的推广阶段

突出标志是国家教委将积极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纳入“九五”和2010年教育发展规划。

(2)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从实验到扩大,取得的经验包括:

①教育观念更新是启动和改革的基本前提;

②构建适应并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教育体系框架是改革和实验的重要目标;

③实行“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是深入开展改革和实验的关键;

④坚持城乡一体化和高校、科研单位参与,能提高改革和实验的水平;

⑤建立和健全客观督导评估制度是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保证;

⑥坚持科学方法是改革和实验出成果和出效益的基本要求;

⑦开展项目教育是促进农科教相结合,深入进行改革和实验的重要途径。

3. 农村的传统婚姻观和当代婚姻观有哪些区别?

【答案】婚姻观是指人们对于婚姻的理解和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农村妇女的社会经

济地位、家庭地位和自身的文化素质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农村社区人们的婚姻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农村的传统婚姻观和当代婚姻观的区别体现在以下两点:

(1)在传统社会中,农村妇女的婚姻观里有着很强的依附性和因袭性,而在现代社会中,农村妇女的这种依附和因袭观念在逐渐消亡。

(2)在传统中国社会中,由于受到封建礼教的影响,女子的贞操节烈广为社会所重,但是,随着妇女运动的兴起,旧道德在不断地反思、批判、抵抗中开始瓦解,新的婚姻观念逐渐形成。对于我国大多数农村妇女而言,婚姻已经更多地和自己的自由选择和个人生活幸福相联系。

4. 论述城乡一体化制度创新的重要意义。

【答案】城乡一体化制度创新的重要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城乡一体化的制度创新是消除城乡融合过程中的制度障碍;

(2)设置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新制度,替代旧制度对各方面因素进行激励,以求各种资源的效率调整到最佳状态;

(3)当新的制度中又出现不利于城乡一体化的制度因素时,应及时予以调整,继续推进制度创新迈向更高阶段;

(4)任何国家走向城乡一体化的进程都同时又是一个制度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旧有的阻碍城镇化的制度逐渐瓦解,而新生的促进城镇化的制度不断涌现;

(5)—种有效的供给激励的制度安排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有效率的制度安排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而无效率的制度安排则会抑制或阻碍经济发展,制度创新就是力求消解无效率的制度安排,创制有效率的制度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即使在不改变其他因素的基础上也同样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因此,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制度创新对于我国整个城镇化进程有着重要意义。

5. 农村社会学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答案】(1)农村社会学的产生

农村社会学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其缘由一是美国农村现实的需要,二是美国社会学注重实际和应用指向的培育。

(2)农村社会学的传播

①二战后,农村社会学逐渐从美国扩展到欧洲经济发达国家。

1957年,“欧洲农村社会学工作协会”成立,不久又成立了“欧洲农村社会学会”,1964年它与美国社会学会在法国举行了第一届“农村社会学世界大会”,此后,世界农村社会学大会每四年召开一次形成了制度,大大地推动了各国农村社会学的发展。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相继独立,以及这些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得以独立发展。

6. 什么是施坚雅模式,其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案】(1)施坚雅模式是指研究中国农村基层市场的代表性模式,美国学者施坚雅在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变迁状况时提出著名的施坚雅模式,认为“基层市场”是农村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农民在集市点的选择以及集市的安排等方面都有着充分的理性思考。

(2)其基本观点是:

①作为一种结构—功能分析模式,其核心概念是中心地区和边缘地区,把不同的基层市场视为层级性的连续体,他将农村集市网络概括为“市场共同体”说以及地理学的正六边形结构,提出在理想状态下,基层集市的空间分布意味着18个自然村以六角形围绕着一个集市。

②施坚雅还对农民行为方式、特点以及乡村社会的基本结构等问题作出诠释,他提出“基层市场社区”的概念。施坚雅关于农民行为特点的理论假设,就是农民的行为符合理性选择原则,农民也是具有经济理性的人。

7. 现行的农民负担体制有哪些特点?

【答案】农民负担体制是国家对农村经营单位和农民享有各项公共服务的费用收缴与分配的管理制度和方式,涉及农村财政税收制度、农产品价格管理制度、公共产品的供给和分配制度等。我国现行的农民负担体制主要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民负担体制,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1)负担主体由社队集体重新转变为农户个人。由于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国家、集体和农户三者之间是直接分配,农户与集体经济组织的分配关系更为直接。

农民个人分摊负担的形式有三种:

①按承包土地分摊负担;

②按劳动力(或人口)分摊;

③按农民产出的量承担。

(2)原有的公共服务产品,由间接负担变为直接负担,由隐性负担变为显性负担。在现行体制下,农民负担的公共产品转变为农户家庭的直接缴纳。除了缴纳国家税收外,农民还要以乡统筹和村提留的方式分摊公共产品的成本。此外,还有各种不确定的集资和摊派。这种种负担由隐性变成显性后,农民的感觉就直接多了。

(3)粮食等农副产品统购统销制度改为合同定购,农副产品的市场流通体制逐步形成。

(4)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作用机制有所减弱。改革开放后,国家逐渐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和实行农副产品的价格保护政策,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来增加国家积累的作用逐渐减小。不过" 剪刀差”作为一种隐性的农民负担还没有消除。

8. 什么是农民负担?它包括哪些负担项目?

【答案】(1)农民负担的概念

农民负担是指农民以现金、实物、活劳动等形式向国家、集体和社会提供的一种无偿支出。农民负担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一定分配关系的产物,它既是一个经济现象,也是一个社会现象。

(2)农民负担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