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育管理专业(教育硕士)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学校管理过程

【答案】学校管理过程是学校领导者组织协调学校管理的各种要素正常运转所表现出的一种持续活动的程序状态,它是学校管理的具体体现。学校管理过程由学校管理的主体、学校管理的客体和学校管理的中介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其特性为:①以育人为中心的目的性。学校管理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完成学校的教育任务,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②以阶段为标志的有序性。学校管理过程是一种持续向前发展的有序过程。③以目标为前提的控制性。学校管理过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学校管理的预期目标。

2. 经济人假设

【答案】经济人假设是一种人性假设理论,起源于享受主义哲学和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关于劳动交换的经济理论,是指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的最大化是个体行为的基本动机,个人在选定目标后对达成目标的各种行动方案根据成本和收益作出选择。根据“经济人”的假设而采取相应的管理策略,可以归纳为以下下点:①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于提高生产率、完成生产任务,而对于人的感情和道义上应负的责任,则是无关紧要的。从这种观点来看,管理就是计划、组织、经营、指导、监督。这种管理方式称做任务管理。②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与广大工人群众无关。工人的主要任务是听从管理者的指挥,拼命干活。③在奖励制度方面,主要是用金钱来刺激工人生产积极性,同时对消极怠上者采用严厉的惩罚措施。

3. 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答案】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从宏观角度讲,是指整个社会全部教育活动的投入产出状况,或国家为教育部门所投入的资源的利用效率; 从微观角度讲,是指一定部门,一定地区或学校教育活动中的投入产出状况,特别是学校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制约,用于发展教育资源十分有限,所以,一方面要广辟教育投资来源,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另一方面又要合理利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教育浪费。

二、简答题

4. 简述教育经费管理的原则。

【答案】教育经费的管理原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健全规章,依法办事

我国教育财务行政己建立起许多规章制度,但还不系统、不完善,有的还不尽合理。特别是教育财政方面的法规还没建立起来,每年正常的教育经费拨款得不到保证,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一些影响。当前我国改革形势发展也较快,许多旧的具体的教育财务的规章制度己经不

再适用,新的规章制度又没有制定出来。因此,要加强教育财务行政工作,必须完善社会主义财政制度,使教育财政活动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从实际出发,量入为出

一方面要充分认识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巨大作用,争取使教育经费有一个较大幅度的增长; 另一方面,又要从我国当前现有的经济实力出发,根据生产的发展所能提供的人力、物力、财力来确定教育事业的规模和速度。要把需要与可能、目前和长远结合起来,做到既量力而行,又积极挖潜,广开财路,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

(3)面向基层,服务教学

教育财政的活动的目的是要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一任务的完成,需要通过教育财政的手段来调动办学单位的积极性。为此,教育财务部门的干部要经常深入基层,特别是要深入学校,了解情况,尽力解决学校经费中存在的难题。由于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为基层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求教育财务人员树立为教学服务的思想,积极为教学提供必要的条件。

(4)勤俭办学,讲求效益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家宝。尤其在我们国家目前还不富裕,财力不足,教育经费缺乏的情况下,更应该注意勤俭节约,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教育事业发展最需要的地方。由于我国当前教育投资的效益不高,在教育活动中浪费也比较大,所以讲求办学效益是当前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

(5)经济公开,民主管理

经济公开是指教育财务部门在安排和使用教育经费时,应将有关教育经费的政策、标准予以说明。基层教育部门教育经费的使用情况,也应定期向所在单位群众公布。民主管理是指一些较重大的财政政策的变动或制定,要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让群众参与财政政策的制定以及对教育经费的安排和使用进行监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民主理财的风气,保证教育经费安排得当,使用合理,充分发挥教育经费在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作用。

5. 影响校长影响力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答案】影响力是领导者的言语指令(命令、建议、劝告)和非言语指令(榜样示范)引起被领导者作出预期反应的感召力量,它在本质上是权力作用的人格表现,是领导者将个人意志以各种方式施加到他人身上的能力。

制约领导者影响力的主客观因素如下:

(1)职权的合法性

处于不同地位的领导者的权限大小不一,其职权影响力也就不同。职权影响力具有单向、强制的特点,其产生和运用虽然简单、便利,但并非无条件,它要求:第一,上级权威机构必须对领导者的合法权力给予连续性的支持; 第二,领导者合情合理地运用权力,不能越过组织法规和团体规范滥用职权,并且方法要得当,结果要积极。

(2)领导者的个性条件

领导者的个性条件是指领导者个人具有的品格、文化和心理修养。一般而言,它包括三个方面:领导人的政治和道德素质、专家素质和心理素质。

(3)被领导者的相关性

被领导者的相关性是指被领导者愿意模仿和服从领导者的意愿大小,它取决于前者的价值观念、对领导者及其所倡导的组织目标的认同程度,以及由对工作环境的感受而产生的满足感的大小。

6. 校长的职责是什么?

【答案】校长的角色与教育产品的属性有直接关系。教育产品的公共性程度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数值,在不同时代背景、政府不同管理理念以及不同教育阶段,其公共性程度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从而导致政府与学校在行使学校管理职能关系及校长角色的变化。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教育呈现为一种垄断性公共物品的特质,学校所需资源由政府统一配置。校长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其角色就更多地表现在“政府命令的执行者”方面,其价值取向是“守成”,行为模式集中于“服从”和“执行”。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逐渐被认可,市场元素介入,多种办学力量兴起,这些条件使得在加强政府宏观统筹的前提下,加强学校自主管理的权力成为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问题。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教育领域内部的关系逐渐演变为举办者、办学者和管理者三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在此,校长就成为具有一定管理自主权的学校管理者的代表,从某种程度而言成为了“创业者”。

校长的职责包括:

(1)规划学校发展;

(2)科学选用和培养干部;

(3)科学决策,统筹全局;

(4)建设组织机构和制定规章制度;

(5)建立和谐的内外部公共关系;

(6)拓展资源渠道;

(7)建设团结向上的领导集体。

7. 学校质量管理具有哪些特点?

【答案】学校质量管理的特点如下:

(1)学校质量管理必须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导向

学校质量管理的根本任务是为未来培养人才,学校工作任务的主体是传递知识,培育人才,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它首先面临的是价值选择问题。学校管理者的责任是要正确、全面地判断社会当前的需要及未来发展趋势,整体地、辩证地把握价值体系,树立先进、可行的育人指导思想。

(2)学校质量管理以人的质量为中心

学校工作质量的核心是围绕人的质量而形成的质量链条:校长及领导班子的质量即素质——教师的质量(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学生的质量。学校工作可以分解出众多质量指标,但这些指标背后都是人的质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