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617社会学通论之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文化模式
【答案】文化模式是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与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这种形式往往表现了一种社会文化的特殊性。文化模式分为特殊的文化模式与普遍的文化模式。文化模式研究是将各个层次上的文化结合起来加以研究,只有研究文化模式,才能认识到一个社会或民族文化的优点与缺点,才能进行文化比较。
2. 泰罗制
【答案】弗里德里克·泰罗在20世纪初创建丁科学管理理论体系,他这套体系被人称为“泰罗制”。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的中心是提高劳动生产率,重点放在计划、标准化和在作业层改进人的努力方向,以便用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通过最大限度地提高每个工人的生产效率,使劳资双方都能获得最大的效益。
3. 初级群体
【答案】初级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最初由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他认为,初级群体“具有亲密的面对面交往和合作等特征。这些群体之所以是初级的,其意义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指它们对于个人的社会性和个人理想的形成是基本的”。根据库利的解释,所谓初级群体,指的是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复杂组织中的一些非正式群体,如军队中的战友群、工厂中的工友小集团以及学校里的“哥们儿”群体等,也属于初级群体。
4. 集体意识(涂尔干)
【答案】涂尔干把集体意识界定为社会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他进一步解释说,集体意识尽管只能依赖个人意识而存在,但它又不同于个人意识,它弥漫于整个社会空间,是社会的精神象征,既有自己的特性,又有自己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模式。在涂尔干看来,社会分工是有机团结的物质基础,集体意识则是机械团结的精神基础。他继承孔德的思想,突出强调了社会共识对社会整合的重要性,提出了“集体意识”概念,这一概念在其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机械团结以强烈的共同的集体意识为基础。在机械团结占主导地位的古代社会里,集体意识几乎笼罩着全部的个人意识,驾驭着大部分个人,左右他们的日常生活,表现出强大的社会强制力。
在个人分化的有机社会里,虽然由于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的发展而导致集体意识的外延和力量有所缩小,为个性的发展留下了余地。但是它并没有消失,只是削弱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调节作用,它仍然继续对社会团结作出贡献,加强了人们之间的功能性相互依赖关系。在复杂的现代社会里,集体意识不是表现为具体规范上的统一,而是表现为抽象价值层次上的一致,即由更一般、更模糊的思维、价值和情感所构成。
5. 文化堕距
【答案】文化堕距,是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在研究社会变迁时所提出的文化失调理论的一种社会现象。奥格本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要素,社会变迁是社会在一种发明打破旧均衡状态后做出调节以寻求新的均衡的过程。由于调节并不是迅即发生的,因此常常会产生文化失调现象。一般地说,文化中的物质部分首先变迁,其次是文化的精神部分,最后是文化中的风俗、习惯发生变迁,这种现象称为“文化滞后”,或称“文化堕距”。
二、简答题
6. 试述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变动的几种生态(区位)过程。
【答案】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变动的生态过程包括:集中和分散:生态隔离(专门化):侵入和承继。
(1)集中和分散
①集中。任何城市都是集中过程的产物。伴随这一过程,人口及其活动聚集到特定地域。 人口及其活动的集中可以产生经济优越性和社会优越性,其中,经济优越性包括:
a. 集中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b. 集中可以降低流通费用;
c. 集中有利于促进学习,刺激竞争;
d. 集中便于融资;
e. 集中便于提高管理效率。
②分散。分散是和集中相反的一种城市生态过程。伴随这一过程,城市人口及其活动分散到了郊区乃至远郊。
导致分散过程发生的原因包括:
a. 人日及活动的高度集聚,市区地价不断上升,导致企业生产、流通成本的上升;
b. 集中带来了交通拥挤、堵塞,交通事故经常发生;
c. 人口和企业的过度集中导致城市的生态环境恶化;
d. 人口及其活动的过度集中导致城市居民的生存空间变得拥挤不堪;
e. 人口及其活动的高度集中还带来了严重的失业、犯罪等问题。
(2)生态隔离(专门化)
①生态隔离,是由城市生态学提出的,指城市里各人口集团的分隔过程,表现为城市居民根
据种族、宗教、职业、生活习惯、文化水准、财富等差异,相似的人群各集聚于一个特定地区,与其他地区彼此分开,关系比较疏远,有的甚至存有歧视或敌对的态度。
②“专门化”,是指城市范围内某些特定地区被限于或集中了某种专业用途或特殊活动的现象。现代城市常有商业区、工业区、文化区、娱乐区、行政区等的划分,这就是明显地指定城市土地的各种专业用途。
(3)侵入和承继
①侵入
“侵入”,是指一种人口集团或专门活动进入另一种人口集团或专门活动集中地域的过程。侵入过程是所有城市生态过程中最普遍的一种,其发生要经过各种阶段,遇到各种阻力、抵制,这种阻力和抵制既来自原先占有该地区的人口集团,也来自法律的或政策的限制,还有原先存在的土地使用类型的惯性等。
②承继
“继承”过程是随侵入过程的不断发生而出现的,随着一种新的人日团体或专门活动不断侵入另一种人日团体或专门活动的地域,当这种新的人口团体或专门活动逐步取代原先的人口团体或专门活动而在该地区居于主体地位时,即出现了承继的过程。
7. 试比较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答案】(1)文化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 )又称种族中心主义,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常有一种倾向:易于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是最好的,是优于其他人的。文化中心主义将本民族、本群体的文化模式当做中心和标准,以此衡量和评价其他文化,常常敌视和怀疑为自己所不熟悉的文化模式。
极端的文化中心主义会盲日排斥一切外来文化,这是根本错误的。
(2)文化相对主义(relativism )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因为从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看,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它的日号是:好的民德就是适合当时环境的民德。
虽然文化相对主义表现出了一种对外来文化的容忍,但是,由于它否认了事物的绝对的‘面,因而发生了明显错误。
(3)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分别从两种极端的立场看待文化模式,都未免失之偏颇,两者都具有明显的形而上学倾向,而缺少辩证法。
从对待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模式的态度来看,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5000年文化的优良传统,同时也要剔除有害的文化糟粕,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时防止外来糟粕的入侵。
8. 斯梅尔赛关十集合行动发生的六个“必要且充分”的基本条件。
【答案】在1963年出版的《集合行为理论》一书中,斯梅尔塞试图对集合行为进行综合解释。他认为,集合行为实质上是人们在受到威胁、紧张等压力的情况下,为改变自身的处境而进行的尝试。集合行为的发生有六个“必要且充分”的基本条件。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