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神经外科专业理论题库

问题:

[多选]

可提示中枢性化脓性感染的指标是()

A . 有导致颅内感染的病史
B . 体温≥38℃或≤36℃
C . 明确的脑膜刺激征、相关颅内压增高症状
D . 强化CT或MRI显示广泛或局灶的脑膜增强、条索状影
E . 血白细胞数高且脑脊液白细胞总数>500×106/L,细菌涂片阳性发现,脑脊液细菌学培养阳性

患者女性,50岁,因“低热、纳差半年,间断头痛、恶心,伴呕吐10天”入院。血常规显示白细胞计数6.5×109/L,中性粒细胞0.35,低于正常。颅脑CT示可疑右侧颞顶叶低密度灶。病史提示患者父亲于2年前罹患开放性肺结核,病故于本市传染病医院。无咳嗽、咳痰及胸闷史。 提示:强化颅脑CT显示脑基底池、侧裂脑脊液密度略增高,局部有点片状强化;右侧颞顶叶低密度灶密度欠均匀,间杂钙化的高密度灶。低密度灶包膜有环状强化,邻近脑组织有低密度水肿表现。MRI强化则显示在脑基底池、侧裂脑池出现长T1、长T2信号,局部结构紊乱;右侧颞顶叶长T1、长T2类圆形病灶,边缘无明显强化,病灶周围水肿明显。MRS未见到典型结核改变。此时的诊疗应选择() 对症脱水治疗,控制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 早期糖皮质激素口服治疗,可予以泼尼松40mg/d口服。 谨慎选择腰椎穿刺,取脑脊液抗酸染色进一步确定结核感染。 早期静脉应用异烟肼600~900mg/d。 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 如水肿短期内无减轻,颅内占位扩大致中线移位明显、颅内压增高症状显著,积极准备手术切除。 患者女性,56岁,因“持续头痛发热、右侧下肢无力10天”入院。患者2小时前突然全身抽搐、意识丧失,5分钟后自行停止抽搐,但出现右侧肢体肌力3级。查体:GCS14分,发热最高38.5℃,可唤醒,可正确理解指令性语言但不能正确表达。左耳鼓膜破裂,有瘢痕和少许脓性分泌物。明确的布氏征。除右侧肢体活动受限外,其他肢体运动无碍,双足巴宾斯基征阴性。病史提示1个月前有左侧中耳炎。颅脑强化CT示:左侧额下回实质内占位,直径约4cm,呈环形强化,中线移位小于1cm。颅脑MRI检查示:病灶中央呈长T11、长T2信号,周围呈长T信号。 提示:经过8周广谱抗生素治疗后,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8.5×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略高,为0.75。脑脊液压力200mmHg(1mmHg=0.133kPa),色清亮,糖和蛋白含量正常,白细胞计数0.5×106/L,以单核为主。复查强化MRI示脑组织左侧额下叶一直径3cm囊性实质占位,周围水肿消失,囊肿有壁,强化下显示壁明显比第一次检查增厚。查体: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不发热,颈强直减轻,右侧肢体肌力3级。脑膜刺激征阴性。应尽快做的处理包括() 评估肝、肾功能和全身营养状况,出、凝血机制。 做好术前准备。 做功能MRI检查及术中导航的前期准备。 术中导航和磁共振监测下完整切除病灶。 可选择唤醒手术。 静脉应用地塞米松。 术中和术后继续抗癫痫治疗。 术后继续长程广谱抗生素治疗。 患者男性,41岁,“开颅去骨瓣切除脑内血肿10天,发热3天”。10天前因闭合性脑挫伤、脑内血肿在全麻下去骨瓣+清除血肿,术腔外引流24小时后拔除引流管,近3天发热,最高体温39℃。查体:体温38.5℃,血压平稳,呼吸28次/分,心率116次/分,GCS5分,额颞骨窗张力高,颅内压监护示ICP19~22mmHg(1mmHg=0.133kPa),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灵敏,颈部略强直,双肺呼吸音清,巴宾斯基征(±)。血白细胞计数为11.0×109/L,中性粒细胞0.89;两次腰椎穿刺脑脊液显示白细胞数为50×106/L和100×106/L,多核为主,脑脊液葡萄糖含量<2.22mmol/L,蛋白定量含量>450mg/L。 最有助于明确诊断的检查是() 脑外伤、开颅手术加外引流病史。 血白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发热、心率快及颈强直病史。 两次脑脊液细胞检查均显示白细胞增多,多核为主,糖含量下降,蛋白含量上升。 GCS5分,双瞳孔等大等圆。 关于脑积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交通性脑积水多因脑室内肿瘤引起。 梗阻性脑积水多与蛛网膜下腔粘连有关。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正常压力性脑积水的常见病因。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高压力性脑积水的常见病因。 颅内感染是高压力性脑积水的常见病因。 污闪电压

可提示中枢性化脓性感染的指标是()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本题暂无解析

相关题目: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