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神经外科专业理论题库

问题:

[多选]

患者女性,50岁,因“低热、纳差半年,间断头痛、恶心,伴呕吐10天”入院。血常规显示白细胞计数6.5×109/L,中性粒细胞0.35,低于正常。颅脑CT示可疑右侧颞顶叶低密度灶。病史提示患者父亲于2年前罹患开放性肺结核,病故于本市传染病医院。无咳嗽、咳痰及胸闷史。

提示:强化颅脑CT显示脑基底池、侧裂脑脊液密度略增高,局部有点片状强化;右侧颞顶叶低密度灶密度欠均匀,间杂钙化的高密度灶。低密度灶包膜有环状强化,邻近脑组织有低密度水肿表现。MRI强化则显示在脑基底池、侧裂脑池出现长T1、长T2信号,局部结构紊乱;右侧颞顶叶长T1、长T2类圆形病灶,边缘无明显强化,病灶周围水肿明显。MRS未见到典型结核改变。此时的诊疗应选择()

A . 对症脱水治疗,控制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
B . 早期糖皮质激素口服治疗,可予以泼尼松40mg/d口服
C . 谨慎选择腰椎穿刺,取脑脊液抗酸染色进一步确定结核感染
D . 早期静脉应用异烟肼600~900mg/d
E . 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
F . 如水肿短期内无减轻,颅内占位扩大致中线移位明显、颅内压增高症状显著,积极准备手术切除

试验研究中对照组与实验组发病率差值再除以对照组发病率,所得指标为() 有效率。 保护率。 死亡率。 治愈率。 罹患率。 横向荷载 折旧 患者男性,41岁,“开颅去骨瓣切除脑内血肿10天,发热3天”。10天前因闭合性脑挫伤、脑内血肿在全麻下去骨瓣+清除血肿,术腔外引流24小时后拔除引流管,近3天发热,最高体温39℃。查体:体温38.5℃,血压平稳,呼吸28次/分,心率116次/分,GCS5分,额颞骨窗张力高,颅内压监护示ICP19~22mmHg(1mmHg=0.133kPa),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灵敏,颈部略强直,双肺呼吸音清,巴宾斯基征(±)。血白细胞计数为11.0×109/L,中性粒细胞0.89;两次腰椎穿刺脑脊液显示白细胞数为50×106/L和100×106/L,多核为主,脑脊液葡萄糖含量<2.22mmol/L,蛋白定量含量>450mg/L。 最有助于明确诊断的检查是() 脑外伤、开颅手术加外引流病史。 血白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发热、心率快及颈强直病史。 两次脑脊液细胞检查均显示白细胞增多,多核为主,糖含量下降,蛋白含量上升。 GCS5分,双瞳孔等大等圆。 什么是凸轮理论工作曲线?

患者女性,50岁,因“低热、纳差半年,间断头痛、恶心,伴呕吐10天”入院。血常规显示白细胞计数6.5×109/L,中性粒细胞0.35,低于正常。颅脑CT示可疑右侧颞顶叶低密度灶。病史提示患者父亲于2年前罹患开放性肺结核,病故于本市传染病医院。无咳嗽、咳痰及胸闷史。

提示:强化颅脑CT显示脑基底池、侧裂脑脊液密度略增高,局部有点片状强化;右侧颞顶叶低密度灶密度欠均匀,间杂钙化的高密度灶。低密度灶包膜有环状强化,邻近脑组织有低密度水肿表现。MRI强化则显示在脑基底池、侧裂脑池出现长T1、长T2信号,局部结构紊乱;右侧颞顶叶长T1、长T2类圆形病灶,边缘无明显强化,病灶周围水肿明显。MRS未见到典型结核改变。此时的诊疗应选择()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本题暂无解析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