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方民族大学文艺学817中国古代文学与诗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声无哀乐论》
【答案】《声无哀乐论》是魏晋时稽康所作的一篇关于音乐美学的议论文。《声无哀乐论》不仅仅讨论了音乐有无哀乐、音乐能否移风易俗,还涉及音乐美学上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即音乐的本体与本质问题,音乐鉴赏中的声、情关系问题,音乐的功能问题等,提出了“声无哀乐”的观点,即音乐是客观存在的音响,哀乐是人们的精神被触动后产生的感情,两者并无因果关系。用松康的话说,就是“心之与声,明为二物”。《声无哀乐论》反映出主张音乐脱离封建政治功利的音乐思想与主张“礼乐刑政”并举的官方音乐思想,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中音乐美学思想两大潮流的源头之一。
2. 《人间词话》
【答案】《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它是王国维在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它用传统的词话形式及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较为自然地融进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其总结的理论问题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这就使它在当时新旧两代的读者中产生了重大反响,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3. 《三戒》
【答案】《三戒》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写的一组寓言,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三篇散文。这组寓言是作者贬谪永州时所写。题名“三戒”,可能是取《论语》“君子有三戒”之意。作者借麋、驴、鼠三种动物的可悲结局,对社会上那些倚仗人势、色厉内荏、擅威作福的人进行辛辣的讽刺,在当时很有现实的针对性和普遍意义。
4. 直寻
【答案】“直寻”是钟嵘针对五言诗提出来的创作观念。钟嵘在《诗品序》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直寻”,就是从感物动情之中直接求得胜语佳句,而不是在前人典故或诗作中寻词觅句。诗歌的创作灵感、素材和语言都有赖于“物”的感召和“情”的摇动,而不靠用事用典。在创作过程中,将当时、当地的真情实感用简明、自然的语言表达出来是“直寻”的基本内涵。“直寻”开启了中国诗学的新视野、新思路,显示了新的理论追求。
5. 公安派
【答案】公安派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三袁”是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被称为“公安派”,其中袁宏道最为知名,公安派的核心口号就是
由他提出的。公安派以“性灵说”作为文学主张的内核,袁宏道认为文学的最高境界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在创作上,其诗文“变板重为轻巧,变粉饰为本色,致天下耳目于一新”,他们的诗歌脱离“理”的束缚能够自由地抒发个人真实性情和表现个人生活欲望,并具有诗人的艺术独创特征,但也有些作品过于率直浅俗。
6. 桐城派
【答案】桐城派是清代延续最长、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它发端于清初,兴盛于清中叶,其余绪直到清末民初,几乎与满清一代相始终。因为它的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故以名派。上述三人亦被称为“桐城三祖”,其中方苞是此派始祖,刘大櫆续作开拓,姚鼐集其大成。桐城派在理论上以“义法”为基础,建立起严密、完整的文论体系,契合古文发展的格局。但在思想方面多以程朱理学为指导,在艺术方面有时也失之于枯淡庸弱。
7. 童心说
【答案】童心说是明代思想家李贽提出的文学观念。“童心”就是真心,“一念之本心”,实际上只是表达个体的真实感受与真实愿望的“私心”,是真心与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据。李贽将认知的是非标准归结为童心。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 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8. 审美意象
【答案】审美意象是中国古代美学范畴中的一个理论观点。文艺创作过程中意象又称为“审美意象”,是想象力对实际生活所提供的经验材料进行加工生发,而在作者头脑中形成的形象显现。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首次将其用于艺术创造,指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说明构思时须将外物形象与意趣、情感融合起来,以形成审美意象。把审美意象可以分为两种,即寓言式意象和符号式意象。寓言式意象是指通过一则故事阐释一种哲学或观念,而这正是这则故事的主旨。符号式意象是指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意象和单个意象。
9. 无我之境
【答案】无我之境是指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他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强调诗人的主观情感融于景中,达到情景交融,物我浑然一体。
10.沉郁顿挫
【答案】沉郁顿挫是对杜甫诗歌风格的集中概括。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顿挫是指其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出语谋篇的曲折、变化的多端、
转换穿插的波澜壮阔以及韵律变化等。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他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及其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个人的悲痛变成了对于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留下了无穷韵味。
二、简答题
11.你如何评价张惠言借用“意内言外”四字来解说“词”体的含义?
【答案】清代文人与学者身份一体化程度较高,突出的表现即许多人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都取得显著成就,张惠言就是其中一典型。他既是清代常州词派的代表人物,亦是著名的词学家,编有《词选》一书,标举“意内言外”之旨,以比兴寄托说词。
对张惠言借用“意内言外”四字来解说“词”体的含义的评价主要有:
(1)张惠言的说法有很多局限
张惠言在《词选序》中说:“传曰:‘意内而言外谓之词。’其缘情造端,兴于微言,以相感动,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吵,以喻其致。”“传曰”就是引证前人的话,张惠言在这里所引的是许慎《说文解字》中的话。但许慎所说的“词”是“语词”之“词”,因为汉代还没有小词这种文学体裁。可见张惠言“传曰”这句话是断章取义,他只是借用“意内而言外”这个意思。他认为词中男女爱情这些“言”是为了表达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的“意”的。
(2)词“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徘不能自言之情”
张惠言认为词是以写男女爱情为主的,可是就在那些委婉含蓄的字句之中,就引起了人的兴发感动。当那些里巷男女之间的离合悲欢写到极点的时候,由于写得真诚,写得富有感发力量,结果就产生了一个作用,就可“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徘不能自言之情”。那些有品德、有志意、有理想的人,他们内心有所追求向往却不能实现,这种感情很难用显意识的文字明白地说出来,甚至他们在显意识中本来也没有打算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但结果却竟于无心之间在写男女爱情的小词之中表达出来了。表达得有一种婉转低徊、深微隐约的意致。即张惠言“意内言外”的说法。
总之,中国诗词自古就有“香草美人”的象征意象,它成为男女君臣相比况的常见的创作手法。张惠言“意内言外”的说法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这一手法在思想情感表达上的意义。但以“意内言外”四字来解说“词”体的含义有以偏概全的嫌疑。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婉约是其最主要风格,但其可用于各种情感表达而不仅仅是贤人君子幽约怨徘不能自言之情。
12.修辞立其诚。
【答案】(1)“修辞立其诚”的出处及含义
出自《易传》。“修辞”,即立言,指撰文著书等立言行为。《易传》认为言辞是人们内心活动、品德性格的体现。“诚”要求著书者做到真实无妄、不欺骗,还可引申为规律、真理等。“修辞立其诚”对于撰文著书者来说既是一个基本要求,又是一个很高标准。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