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623文艺学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考研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兴观群怨”的基本内涵。
【答案】(1)“兴观群怨”的出处
“兴观群怨”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2)“兴观群怨”的内涵
孔子从“诗教”的观点出发,对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给予了极高的估价。他的“兴观群怨”说对后来的诗学理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①“兴”,是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②“观”,是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的,而孔子所说“观”比较侧重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从诗“可以观”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孔子对文艺与现实关系的理解。他要求文艺能比较具体、比较确切地反映现实的真实状况,体现了孔子文艺思想中的现实主义特征。
③“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孔子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群”,是在“仁者爱人”与“泛爱众”的基础上的群,而不是少数人以某种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小宗派之“群”。
④“怨”,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孔子对“怨”的肯定,也是和他提倡的“仁”相联系的。他允许百姓对“不仁”的现象直接通过诗歌来加以揭发,这正是孔子思想中的民主和进步因素的集中表现。
总之,“兴观群怨”的提出以及其在后世的发展演变过程,集中地反映了古代美学的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表现出中国古代美学中重意味,重社会政治伦理的特点。
2. 如何理解韩愈所说的“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答案】(1)“气盛言宜”的含义
“气盛言宜”是韩愈提出的创作主张。韩愈特别重视作家精神力量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强调作家的道德行为和文艺修养。在《答李诩书》中提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气盛言宜”是指作家的道德修养境界高,则在发言、著述时,无论用词长短或声调高下,均能得宜。韩愈的“气盛言宜”即是一种精神气质、又是一种人格境界,与孟子的“浩然之气”含义接近。气盛言宜的思想对古文运动顺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气盛言宜”的合理性
韩愈在《答李诩书》中说:“气水也,言浮物也; 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者毕宜。”气盛是指作者道德修养达到很高的境界。他认为,只要气盛,则发言、著文,无论言之长短,声之高下,都会是适宜的。韩愈把气与言的关系同水与浮物相比,缺乏科学的必然性,但他强调作家内在方面的道德修养对言辞文章的决定作用,还是合理的。
(3)“气盛言宜”的意义及局限
①意义:韩愈的这个论点,源于孟子的养气说。这对韩愈重气思想是有启发的,但孟子并未论及气与文的关系。韩愈的气盛言宜说,又是儒家的德行为文章之本的传统观点的发挥及运用。韩愈认为道德修养是“实”,文是“实”的外部表现。他由孟子“养气”说引申出“气盛言宜”论,其本人诗文之盛气则源于其道德、学识之“养”,对后世诗文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局限:韩愈的气盛言宜说重视作者的道德人格,重视文章的思想内容,是应该肯定的。但有重道轻文的倾向,则不利于文学的发展。
3. 芙蓉出水与错采镂金
【答案】(1)“芙蓉出水与错采镂金”的出处及含义
“芙蓉出水与错采镂金”出自钟嵘《诗品》,引自汤惠休对谢灵运和颜延之诗歌的评价,其言“谢诗如芙蓉出水,颜诗如错采镂金”。芙蓉是荷花的别名,芙蓉出水即刚出水怒放的荷花,多形容文字清新秀丽,纯真动人。错,涂饰; 镂,雕饰。意为涂绘五彩、雕刻金银,本指绘工丽,后用以形容诗文的辞藻绚烂。
(2)“芙蓉出水与错采镂金”的内涵及其理论贡献
①“芙蓉出水”与“错采镂金”的内涵
后人遂把“出水芙蓉”和“错采镂金”当作两种诗风的代表,即自然与雕饰不同的风格。“出水芙蓉”的风格要求在诗歌内容上自由抒情,在诗歌的表现上有清新、流畅的自然之美; “错采镂金”则重视诗歌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技巧,重视雕琢的藻饰之美。钟嵘在《诗品》中,很强调诗歌的自然之美,他大力推崇谢灵运的诗,反对过分追求文词华美、讲究声律对偶的文风。
②“芙蓉出水”与“错采镂金”的理论贡献
钟嵘还从提倡自然美出发,尖锐地批评了当时以沈约为代表的永明声律派理论,他认为过于琐碎的声律规定会产生“襞积细微,专相陵架”的弊病,“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他主张应以“清浊通流,口吻调利”为标准,提倡自然的声律美,使之不影响感情的自由表达。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语言的音乐美应当合乎自然,诗人不懂四声,也不是不能做到这一点。但是,不能因此否定利用四声掌握声律的规律,科学地构成语言的音乐美。钟嵘对声律派的批评显然有过分之处,不如刘祝论述得全面。
4. 柳永词的文学成就。
【答案】柳永是宋代第一个专力写词并对宋词的词体、内容、语言、风格进行了全面开拓的词人。他掀开了词史新的一页,对词的内容和形式都有开拓之功,这表现在三个方面:
(1)柳永对词调的革新
柳永在创制新词调方面为宋词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词至柳永,形式体制更为完备,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形式、内容上进一步开拓奠定了前提条件,发展了慢词。
柳永常纵游于歌楼妓馆,与歌妓乐工交往,因而认识了慢词的生命力,成为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作家,引起文人的重视,促使慢词创作繁荣,出现了苏轼、辛弃疾等大批优秀作家。柳永以毕生精力从事词的创作。他既有创意之才,又有创调之才,在创意与创调两方面都充分表现出他的创新精神。后代词人几乎没有不在这两方面接受他的影响的。
(2)柳永对词体风格的开拓
柳永对词体文学的开拓,表现在他拓展了词的表现范围、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风格意趣。抒情重心、抒情方式和抒情风格的改变,对宋词的发展也有深刻的影响,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
他认为委婉含蓄的小令写作手法和风格,不适应慢词的需要,因而改用铺叙和白描的手法,把所写内容先点示明白,再层层铺展开来描写,既淋漓尽致,又层次分明。感情的表达用白描手法,直来直去,不曲折隐晦,使柳词具有感情强烈、一泻无余的特点。
(3)柳永对词语言的发展
柳词的语言发扬了民间词的传统,面向市民大众,通俗、生动,自成一体。他还创造性地发展了词中的铺叙和白描的手法; 并自创出独特的结构方式。
(4)柳永对词题材的突破
柳永擅长描写青楼妓女和漂泊失意的文人等下层人物的生活和心理,词里的主人公基本卜都是市井平民,对他们的遭遇表示了同情。柳永使词离开了达官贵人的歌筵闺房而走向社会的中下层,反映的生活面更宽广了。这是柳永对词的传统题材的突破。他又把从生活中汲取来的通俗化、口语化的但语俗语运用到词里,表情达意生动真切,开了元代散曲的先声,使柳词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了“俗”的特点。
5. 钟嵘《诗品序》曰:“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祈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简要评价这段文字的理论内涵及其文学批评史价值。
【答案】(1)引文翻译
气候变动着景物,景物感动着人心,所以使人的性情摇荡,并表现于舞蹈歌唱上。它照耀着天、地、人,使万物显现着光辉美丽,上天之神依待它接受祭祀,幽冥之灵依待它昭明祷告。(能够)感动天地鬼神的,没有什么是比诗歌更接近了。
(2)引文的理论内涵
①“吟咏性情”说
钟嵘的《诗品序》是一篇重要的诗论。钟嵘对诗歌和人的感情的关系有深刻的认识,在《诗品序》中提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祗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这就是钟嵘著名的“吟咏性情”说。
②诗歌本质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