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623文艺学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论中国文学理论中的滋味说。

【答案】滋味说是中国文学理论中独有的文论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对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滋味说的出处及含义

滋味说是南朝梁代著名的诗评家钟嵘最早在《诗品序》里提出的论诗主张。他认为只有“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才是“诗之至也”,也才是有“滋味”的作品。为了使诗歌有“滋味”,钟嵘认为关键在于如何综合运用赋、比、兴的方法,他将“兴”放在第一位,突出了诗歌的艺术思维特征。以“直寻”为诗歌创作的基本原则。主张诗歌“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即慷慨悲壮之情与华丽的文采相结合。钟嵘的滋味说,既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特征的认识,也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的美学要求,对后代文学批评理论都有深远的影响。

(2)滋味说的发展历程

①滋味说奠基于先秦

先秦的“食与味”关系的语言积累为中国古典文学滋味说的产生奠定了基石。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对中国古典文学滋味说的形成立下了肇创之功。

②滋味说酝酿于两汉魏晋

《史记》首开了以味论言辞之风,这对中国古典文学滋味说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魏晋时期陆机直接将味用于文学艺术的感染力,使得美学范畴的味终于与文学这个审美对象建立了联系,实现了味作为审美规范的重大飞跃。

③滋味论成型于宋齐梁

宋时,宗炳的《画山水序》提出的“澄怀味象”,直接把味引入艺术审美理论。刘勰的《文心雕龙》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理论,表现了以味论文的多样性,体现出丰富的美学观点,对中国古典文学滋味说的形成作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④滋味说成就于钟嵘

促使中国古典文学滋味说日渐成熟的客观因素很多,而历经齐梁的钟嵘,则是集中国古典文学滋味说之大成者,他在《诗品序》中构筑了一个完整的滋味说体系,最后完成了中国古典文学滋味说的创造。

(3)滋味说的影响

以“味”论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重要内容,“滋味说”是其重要成果之一。其后,唐代司空图的“韵味论”,宋代苏轼的“至味论”,乃至清代王士镇的“神韵说”,王国维的境界说都深受其影响,从而构成中国诗学审美批评的重要内容。

2.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诗赋欲丽”,请分析说明其理论内容,并说明这一观点的重要意义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1)“诗赋欲丽”的理论内容

曹丕在《典论·论文》里提出了“诗赋欲丽”的主张。

“诗赋欲丽”是指诗、赋应该辞藻华丽,讲究文采。这与以前的文论思想相比,曹丕看到了文学与其他的史学、哲学的文章的不同特点,指出作为文学的主要体裁的诗赋区别于其它体裁文章“丽”的美学特征,使文学逐渐摆脱经学附庸的地位,这对于诗歌等抒情文学的发展,有着特别深远的影响。

(2)“诗赋欲丽”的重要意义

①曹丕的“诗赋欲丽”肯定了文学必须具有美感,在文学与非文学之间划出了初步的界限; ②他除“丽”以外没有对诗、赋提出政治、伦理上的要求,第一次表现出将诗赋从政治、伦理的附庸地位解脱出来的倾向,是文学自觉的一个重要方面。

(3)“诗赋欲丽”对后世的影响

“诗赋欲丽”宣告了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经学时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暂时告终,以玄学思想为主导的新的文学理论批评时期的开始。文学理论批评开始由侧重研究文学的外部规律转向侧重研究文学的内部规律。老庄的文艺观和美学观经过玄学的改造与发展,在魏晋南北朝这四百年的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批评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甚至超过了儒家。

3. 钟嵘《诗品序》曰:“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祈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简要评价这段文字的理论内涵及其文学批评史价值。

【答案】(1)引文翻译

气候变动着景物,景物感动着人心,所以使人的性情摇荡,并表现于舞蹈歌唱上。它照耀着天、地、人,使万物显现着光辉美丽,上天之神依待它接受祭祀,幽冥之灵依待它昭明祷告。(能够)感动天地鬼神的,没有什么是比诗歌更接近了。

(2)引文的理论内涵

①“吟咏性情”说

钟嵘的《诗品序》是一篇重要的诗论。钟嵘对诗歌和人的感情的关系有深刻的认识,在《诗品序》中提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祗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这就是钟嵘著名的“吟咏性情”说。

②诗歌本质观

这儿句话说明诗的产生源于“气”。“气”首先是自然的物理的气,它作用于外物使外物变化,作用十人使人形成神气,作用于文则形成文气、体气和骨气。创作主体感于外物的变化,内心产生情感的动荡,于是形成了诗。所以,通过这句可以看出钟嵘的诗歌本质观,即它是表达人的感情的,是人的感情的产物。“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说明诗又可以反作于人的感情。这句

话原出自《诗大序》,但《诗大序》中还有“正得失”一句,钟嵘删去不用,因为“正得失”中有政治教化的色彩,可见钟嵘是特别强调诗人自身的情感世界和个性品质的。正因为钟嵘强调了自然情性的真实可感和自然天成,所以他反对“理过其辞”的玄言诗,反对在诗中用过多的典故。

③诗歌发生说

钟嵘认为写作动机的激发,有赖于客观事物的感召:“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这跟《文心雕龙·明诗》所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以及《物色》所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说法同样是正确的观点。但现实世界中有自然现象也有社会现象,所以作者继“四候之感诸诗,之后,又阐述了社会环境对诗人的感召,突出了“群”和“怨”特别是怨的作用. 封建社会中,被压迫、被损害的人们的痛苦生活,是产生文学作品的土壤。钟嵘能注意到这些事实,并主张通过诗歌来反映,根据抒情诗歌的特征,通过个人的抒情以表达遭遇相同者的情绪,从而使读者认识社会的面貌。钟嵘这种论点,出现在作诗偏重形式的齐、梁时代,是有它重大的进步意义的。但是,他认为怨的抒发,可以“使穷贱易安,幽居糜闷”,这显然并不正确。

(3)文学史批评价值

①继承诗歌抒情言志的传统

钟嵘认为诗歌的本质是表现人的感情。文艺作品都是作者主体心灵、也就是作者感情活动的外在表现。钟嵘着重强调诗歌是体现人的性灵的,是以抒发感情为主的。从这个角度说,他和后来明清“性灵说”之联系更为密切。

②感情论的创新

钟嵘指出诗歌不仅是人们内在感情的宣泄,而且也是医治人的精神苦闷、抚慰人的心灵创伤的良药。钟嵘的感情论既摆脱了儒家经学教条的束缚,又没有泛情主义的弊病,这是难能可贵的。

唐宋以后,诗话词话成为中国古代文论中数量最多的著作,这与《诗品》的开拓不无关系,虽然确切合符诗话形式的开端是欧阳修的《六一诗话》,钟嵘《诗品》仍然是古代诗话的远祖,所以它又被称为百代诗话之祖。它所采用的直寻式的思维方式,意象式的点评方法和具有诗性精神的文论范畴,对于中国古代文论诗性特征的发展和成熟产生了深远影响。

4. 柳永词的文学成就。

【答案】柳永是宋代第一个专力写词并对宋词的词体、内容、语言、风格进行了全面开拓的词人。他掀开了词史新的一页,对词的内容和形式都有开拓之功,这表现在三个方面:

(1)柳永对词调的革新

柳永在创制新词调方面为宋词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词至柳永,形式体制更为完备,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形式、内容上进一步开拓奠定了前提条件,发展了慢词。

柳永常纵游于歌楼妓馆,与歌妓乐工交往,因而认识了慢词的生命力,成为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作家,引起文人的重视,促使慢词创作繁荣,出现了苏轼、辛弃疾等大批优秀作家。柳永以毕生精力从事词的创作。他既有创意之才,又有创调之才,在创意与创调两方面都充分表现出他的创新精神。后代词人几乎没有不在这两方面接受他的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