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820新闻传播实务之新闻采访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新华社
【答案】新华社,全称新华通讯社,成立于1931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官方的国家通讯社,提供实时文字新闻、图片新闻等,同时也是中国大陆法定的新闻监管机构。新华社在世界各地有一百多个分社,在中国大陆的每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都设有分社,有的省、直辖市、自治区还设有支社。新华社是中文(汉语)媒体的主要新闻来源之一,同时也使用英文、法文、西班牙文、俄文、阿拉伯文和葡萄牙文发稿。
2. 驻外记者
【答案】驻外记者是指受编辑部派遣,常驻国外采访的记者。驻外记者负责对所驻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新闻进行采访和报道,以促进国际向信息交流和沟通,满足广大群众了解天下大事的需求。驻外记者还要承担对外宣传的任务,即通过自己的社会交往和报道工作,对外宣传本国的形象和成就。驻外记者的工作就是了解别人、宣传自己、增进友谊。
3. 记者招待会
【答案】记者招待会(PressConference ),是社会组织或个人,根据自身的某种需要,邀请有关新闻单位的记者、编辑、主持人以及社会听众,宣布某一消息,并接受参加者提问的一种特殊会议。它是公关人员与新闻界联络的重要形式,是一种极具影响的公共关系活动。记者招待会有正式的、非正式的,定期的、不定期的。一般由一人或数人主持,主持人先发表谈话,然后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政府官员或各方面知名人士与记者对话并回答问题。
4. 范长江
【答案】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家,社会活动家。他生前写过大量的出色的新闻报道,担任过新闻机构的领导工作,为全国的新闻事业做出很大贡献。20世纪30年代,范长江所著的《中国的西北角》成为反映国内情况影响最大的长篇系列旅途通讯。
5. 观察力
【答案】观察力是指记者对客观事物的敏感、捕捉和分辨的能力,而不仅是指记者的眼力、目力。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记者善于从一般的现象中捕捉到不一般的东西,更善于透过各种表象,甚至是假象,把握住事物的底细和本质。
6. 抓新成就
【答案】抓新成就,是指抓各行各业的新成就,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采访报道新成就的目的,在于通过活生生的事实,宣传党的正确领导,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威力,宣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宣传科学的成就和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宣传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宣传我国国力的增强,以教育鼓舞全国人民,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7. 预测性新闻
【答案】预测性新闻是指对事物未来发展趋势所做的报道,即前瞻性报道,这和那些着眼于过去的报道,即回眸性报道是不同的。前瞻不能割断历史,回眸也可以展望未来,它们互有渗透,当然,又各有侧重。预测性新闻则带有不确定因素,这是因为预测本身就包含了不确定性。预测的结果,一般有三种可能:①正确; ②基本正确; ③不正确。但从总体上看,它对人类生活至少能起到鼓舞、指向、警示三种作用。这也正是这类新闻能在新闻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受到重视的原因。
8. 新闻敏感
【答案】新闻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及时识别新闻价值的能力,即新闻工作者的感官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能力。这是新闻工作者必备的能力,是一种职业敏感,是长期从事新闻实践的经验和结晶。新闻工作者能不能在纷纭繁杂、浩如烟海的新闻事实中,及时发现与敏锐分辨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其直接着力点靠新闻敏感。西方新闻界通常称新闻敏感为新闻嗅觉,或称“新闻鼻”、“新闻眼”。
新闻敏感来自高度的工作责任感,来自对形势、政策和报道思想的透彻了解,来自对情况、资料的积累和研究。在新闻采访的实践中,新闻敏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能“一触即发”,迅速抓住新闻事实; ②能“慧眼识珠”,准确鉴别事实的新闻价值所在及其大小; ③能“见微知著”,从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中挖掘出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④能“落叶知秋”,对某些重大新闻事实的出现作出科学的预见。
9. 舆论
【答案】舆论,即众人的议论,或公众的意见。舆论的定义非常多样化,人们都意识到舆论的重要性,但是对于什么是舆论却从来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就和其它社会科学一样。有学者认为: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新闻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代表。
10.《中国的西北角》
【答案】20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记者范长江所著。通过巡回采访,系统的介绍了红军长征的行踪等情况,第一次把抗日战争的大后方一一中国西北的社会状况展现在世人面前。以通讯的方式,既有丰富的地理历史姿势,又透露了重大的政治信息,为我国的通讯写作提供了新经验和新样本。
二、简答题
11.怎样正确认识新闻敏感与新闻土作责任感的关系?
【答案】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仟感的关系如下:
从总体上说,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都十分重要,但从根本上看,记者的新闻工作责任感是比新闻敏感还要重要的东西,也可以说,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责任感派生出来的。有些记者发现不了新闻,首先缺少的恐怕不是“新闻鼻”、“新闻眼”之类,恰恰是工作责任感,即缺少那些对实际工作息息相关的感情和求“新”若渴的工作态度,因而对党和人民的利益、群众的疾苦无动于衷,对新闻工作抱“守株待兔”、甚至是麻木不仁的态度。
新闻采访是发现新闻的一个根本手段,而新闻采访的深浅,则主要取决于记者的工作责任感。责任感强了,记者才会像潜水员一样,长期活跃在五光十色的海底世界,觉得有写不完的题材、觅不尽的“宝”; 责任感强了,有才华的记者才不至于因仰仗自己聪明,而忽略学习理论、政策及各类知识,不注重艰辛的新闻采访,以致弄得“双耳失灵,双目失明”; 责任感强了,才思不怎么敏捷的记者,才可能不断增强顽强学习与积极思考的自觉性,通过深入细致的新闻采访,以弥补自己的不足,收取勤能补拙之效。总之,只有责任感强了,才能酷爱新闻工作,才能时时、处处做有心人,才能使发现新闻的“雷达”一刻不停地运转,即便“出门跌一跤,也要抓一把土回来”。
12.怎样培养和提高记者的观察能力?
【答案】培养和提高记者的观察能力需要做到:
(1)提高观察的技巧,要不断增强新闻敏感。
新闻敏感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记者的观察能否取得积极的效果,最终关系到新闻报道的成败。记者只有具备了高度的新闻敏感以及洞察力,才能决定观察些什么,如何观察。
(2)观察能力的培养是记者的理论修养和综合水平的体现。
理论修养和综合水平高的记者,能够在一般人看起来普通的、偶然的、平淡无奇的事件、人物、环境中发现深藏不露的内在意义,能够洞察隐秘的幕后联系,在看似平凡的世界中看到闪光点。
(3)要多提倡采写现场短新闻,在实践中培养记者的观察能力。
现场短新闻要求记者必须深入到现场第一线采访,通过自己的观察,全面、生动、真实地反映新闻事件。多采写这种现场短新闻,能够培养记者深入实际、深入现场的采访习惯,锻炼记者迅速抓住现场生动细节和人物特征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