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青海师范大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科里奥利力
【答案】科里奥利首先发现地球自转情况下运动物体的偏转力,因此称为科里奥利力。科里奥利力D 可表示为
物体所在纬度。
2. 承压水
【答案】承压水是充满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它有两种不同的埋藏类型,即埋藏在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的潜水和理藏在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承压水。承压含水层的顶面承受静水压力是其基本特点,主要依靠大气降水与河湖水通过潜水补给,由于顶部有隔水层,它的补给区小于分布区,动态变化不大,不容易受污染。它承受静水压力,在适宜的地形条件下,当钻孔打到含水层时,水便喷出地表,形成自喷水流,故又称自流水。
3. 冰川作用
【答案】广义上泛指冰川的生成、运动和后退;狭义上仅指冰川运动对地壳表面的改变作用,包括冰川的侵蚀、搬运和堆积。冰川运动的前端叫冰前,供冰量大十消融量,则向前推进,反之向后推进。冰川作用之初,冰斗之间相隔一定的距离,随着冰川作用的发展,冰斗不断扩大,斗壁后退,相邻的冰斗不断靠近,最后在冰斗之间发育了像鱼鳍一样的山脊,称为鳍脊或刃脊,如果三个或多个冰斗在同一山头进行向源侵蚀,可形成锥形的孤立山峰,称作角峰。冰斗的高度大致标志着古雪线的高度,可根据冰斗位置的变迁了解气候的变化。
4. 土壤侵入体
【答案】土壤侵入体是指由外界进入土壤的特殊物质。包括①岩石类中的碎石、砾石和巨石;②人为物质中的瓦片、碎砖块、陶片、玻璃、墓葬遗物、金属遗物等;③冰冻的冰成物,如冰胶纹、冰结核、冰透体、冰间层等:④生物遗存物,有动植物化石、动物骨、埋藏的植物根、软体动物的甲壳等。土壤物质组成:土壤是由固相、液相、气相三相物质组成的。
5. 近日点
【答案】近日点是指地球最接近太阳的地方。从地球北极高空看来,地球公转和自转呈反时针方向。大致1月3日,地球最接近太阳,此时的位置称为近日点;根据开普勒定律,在单位时间内,地球与太阳的连线在地球轨道上扫过的面积相等。所以,地球公转速度在近日点最大,在远日点时最小。
,式中ν为运动物体的速度; ω为地球自转角速度;φ为运动
6. 信风带
【答案】低纬信风带是自副热带高压向赤道低压带吹送的气流,因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在北半球形成东北风,在南半球为东南风,其位置、范围和强度随副热带高气压作比较规律的季节性变化,这种可以预期在一定季节海上盛行的风系,称为信风。受到该信风影响的纬度范围就叫信风带。其特点是风向稳定,因其与海上贸易密切相关,也称贸易风。信风向纬度更低,气温更高的地带吹送,因此其属性比较干燥,有些沙漠、半沙漠就分布在信风带内。
7. 远日点
【答案】远日点是指地球最远离太阳的地方。从地球北极高空看来,地球公转和自转旱反时针方向。大致7月4日,地球最远离太阳,此时的位置则称远日点。根据开普勒定律,在单位时间内,地球与太阳的连线在地球轨道上扫过的面积相等。所以,地球公转速度在近日点最大,在远日点时最小。
8. 百分之十定律(林德曼效率)
【答案】百分之十定律是指在每一个生态系统中,从绿色植物开始,能量沿着捕食食物链或营养转移流动时,每经过一个环节或营养级数量都要大大减少,最后只有少部分能量留存下来用于生长,形成动物的组织。美国学者林德曼在研究淡水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时发现,在次级生产过程中,后一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大约只有前一营养级能量的10%,大约90%的能量损失掉了,这就是百分之十定律的来源。
二、分析题
9. 论述能量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答案】能量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内力影响
地壳运动(即内力)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起伏,如大陆和大洋盆地、构造山系和凹陷盆地等,是地表形态形成和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力。内力是非地带性的,不受太阳辐射能量的制约,在寒带及热带均可形成大洋或高山:外力不断地对内力产生的隆起部分进行剥蚀和侵蚀,并把侵蚀下来的碎屑物质搬运到沉降的低地、湖盆或海盆中。
(2)外力影响
内力形成了基本的地貌骨架,外力却在不断地修改这些地貌骨架,最后形成了地貌的现有特征;对地貌影响最大的外营力是风化条件,温度与雨雪的数量是决定风化条件的主要因素。在不同气候带中地貌发育的特点不同。
①寒带气候地貌
a. 寒带地区全年大部分低温,岩石受强烈风化,形成大量的碎石,在山区形成了寒冻剥蚀的中、低山地形;雪和冰川造成多种多样的地形,格陵兰和南极洲内部有大片的积雪平原,山区有冰川;冰雪条件下,草木不生,形成单一的雪漠景观。
b. 无冰盖处是大片冰冻地区,由于常年冰冻,在平原、苔原上形成湖泊和泥炭沼泽;常年冰冻在高山苔原中进行着剧烈的寒冻风化作用,地形比较缓和,堆积了大量的风化产物,多为多角石块和多边形土。
②温带气候地貌
温带地区的地貌发育决定于温度变更、雨雪数量、土壤特性和植物覆盖等因素。森林地带,降水量保证了地表径流的形成,形成的侵蚀河谷是水成的河谷地貌带;沙漠地带,空气极度干燥,温度变化剧烈,地貌主要是由物理风化造成的干裂、吹蚀及堆积等基本形态。
③热带气候地貌
热带地区年内温度很高,但降水年内分配不均,且变化不定,植被主要是干燥炎热的草原植物及热带森林,地貌发育与温带类似,河流侵蚀和堆积作用强烈,主要区别在于风化的不同。由于经常高温,水在化学风化中作用明显;另外残积风化壳在热带森林中厚度可达400m 。
10.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内涵、尺度、相互关系。
【答案】(1)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内涵
自然地理环境除具有整体性外,与之相对应的是地域性,即地域分异规律。所谓地域分异,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或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确定方向有规律地发生分化所引起的差异。支配这种分化现象的客观规律也就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①地带性因素
太阳能沿纬度方向分布不均及与此相应的许多自然现象沿纬度方向有规律的分异。
②非地带性因素:决定海陆分布、地势起伏、岩浆活动等现象的地球内能在地表分布不均,这种地域分异因素称为非地带性因素。
(2)地域分异的尺度
①全球性地域分异
表现为热量带及在其基础上形成的气候带,非地带性的海陆分异及海陆起伏。
②全海洋和全大陆地域分异
a. 全海洋地域分异:即纬度地带性。
b. 全大陆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和干湿度分带性,如巨大山系和高原。
③区域性地域分异
表现为区域性大地构造一地貌分异,地带性区域内的非地带性分异,非地带性区域内的地带性分异。
④中尺度地域分异
表现为高原、山地、平原内部地貌差异引起的地域分异,地方气候和地方风引起的地域分异,山地垂直带分异。
⑤小尺度地域分异
表现为局地地势起伏,小气候差异,岩性与土质差异,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聚积和排水条件不同。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