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山西师范大学土壤地理学(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地面辐射

【答案】地面辐射是指地球表面在吸收太阳辐射的同时,又将其本身的热量日夜不停地向外放射辐射给大气的辐射方式。由于地表温度比太阳低得多,因而,地面辐射的主要能量集中在1~30微米之间,其最大辐射的平均波长为10微米,属红外区间,与太阳短波辐射相比,称为地面长波辐射。地面的辐射能力,主要决定于地面本身的温度,由于辐射能力随辐射体温度的增高而增强,所以,白天,地面温度较高,地面辐射较强;夜间,地面温度较低,地面辐射较弱。

2. 太阳辐射

【答案】太阳辐射是指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虽然地球所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仅为太阳向宇宙空间放射的总辐射能量的二十亿分之一,但却是地球表层能量的主要来源。它在大气上界的分布是由地球的天文位置决定的,称为天文辐射,由天文辐射决定的气候称为天文气候,天文气候反映了全球气候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的基本轮廓。太阳辐射随季节变化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形成了四季,除太阳本身的变化外,天文辐射能量主要决定于口地距离、太阳高度角和昼长。

3. 生态系统

【答案】生态系统是在一个特定环境内,其间的所有生物和此环境的统称。具体来说,它是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其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类型众多,一般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人类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农田为主的人工生态系统中。

4. 土地

【答案】土地是包含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大气、土壤与基础地质、水文与植物,还包含这一地域范围内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以及动物就人类目前和未来利用土地所施加的重要影响。我国地理学家普遍赞成土地是一个综合的自然地理概念,认为土地是地表某一地段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多种自然要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

5. 微域性分异

【答案】微域性分异是指由于受小地形和成土母质的影响,在小范围内最简单的自然地理单元既重复出现又相互更替或呈斑点状相间分布的现象。它是最小范围的地域分异,一般可以根据微域分异划分出不同的类型,地貌部位差别是最重要的微域分异。微域性分异在半湿润或半干旱

地区,在没有切割的平原地形中表现最为明显,如东北平原在小范围内随小地形山高到低的变化,发生羊草杂类草草甸黑钙土,碱蓬柱状碱土及羊草盐化草甸土依次更替又重复出现的现象,就是微域性的表现。

6. 基岩

【答案】基岩是指地球陆地表面疏松物质(土壤和底土)底下的坚硬岩层,它是风化作用发生以后,原来高温高压下形成的矿物被破坏,形成一些在常温常压下较稳定的新矿物,构成陆壳表层风化层之下的完整的岩石。作为工程地质概念的基岩是指作为地基的岩石,而岩层是指呈层状的岩石,一般沉积岩和沉积岩的变质岩为层状岩石,完整基岩是指桩基嵌入的岩石无裂隙、节理、风化等情况。

7. 太阳日

【答案】太阳日是指以太阳为标准,地球上同一点连续两次通过地心与日心连线所需时间。但是地球不但自转,还绕太阳公转,公转轨道又呈椭圆形,所以一年中的太阳日并不等长。一个平均太阳日为24h 。

8. 冰川作用

【答案】广义上泛指冰川的生成、运动和后退;狭义上仅指冰川运动对地壳表面的改变作用,包括冰川的侵蚀、搬运和堆积。冰川运动的前端叫冰前,供冰量大十消融量,则向前推进,反之向后推进。冰川作用之初,冰斗之间相隔一定的距离,随着冰川作用的发展,冰斗不断扩大,斗壁后退,相邻的冰斗不断靠近,最后在冰斗之间发育了像鱼鳍一样的山脊,称为鳍脊或刃脊,如果三个或多个冰斗在同一山头进行向源侵蚀,可形成锥形的孤立山峰,称作角峰。冰斗的高度大致标志着古雪线的高度,可根据冰斗位置的变迁了解气候的变化。

二、分析题

9. 简述自然带水平地带性规律的表现形式和原因。

【答案】(1)自然带水平地带性规律的含义

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或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确定方向有规律地发生分化所引起的差异。支配这种分化现象的客观规律也就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2)自然带水平地带性规律的表现形式和原因

在太阳辐射和地球内能等因素的作用下,使得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分带性、垂直地带性,以及一些影响范围较小的地域分异规律。

①纬度地带性:由于地球形状和地球运动特征引起地球上太阳辐射,随纬度不同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导致地表热量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变少,产生地表热量分带。由于热量的不同又进一步引起大气运动、降水、土壤、植被等地带分异,导致各个地带的地表环境沿纬线延伸,产生南北向

的变化。

②干湿度分带性:由于海、陆对太阳辐射的不同反响,导致大陆东西两岸与内陆水热条件及其组合的不同,具体表现为干湿度的差异,从沿海到内陆降水逐渐减少,自然综合体由沿海向内陆发生有规律的东西分化。

③垂直地带性:由于山地的水热条件随高度而变化,而导致气候、植被、土壤、自然景观等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按垂直方一向发生有规律的分异,山地的垂直带谱特征取决于山地所在的水平地带和山地的高度、走向等。在足够的降水条件下,纬度越低,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差越大,垂直带数越多,则垂直带谱越完整。

④其他一些影响范围较小的地域分异规律如具有地方气候背景的地域分异,地貌部门与小气候引起的地域分异等。

10.论述湿地的生态功能。

【答案】湿地是介于陆地和水生环境之间的过渡带,并兼有两种系统的某些特征,由于水陆相互作用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类型,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其生态功能主要有:

(1)湿地具有调节气候的作用

湿地由于其特殊的水文及地理特征,具有调节水循环、生态功能。通过植物蒸腾和水分蒸发,把水分源源不断地送回大气中,从而增加了空气湿度,调节降水,在水的自然循环中起着良好的作用;

(2)湿地是生物多样性的储存库

湿地复杂多样的植物群落,为野生动物尤其是一些珍稀或濒危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是鸟类、两栖类动物的繁殖、栖息、迁徙、越冬的场所。湿地在景观中为动植物区系提供了独立的生境,养育着丰富的生物,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

(3)湿地具有净化环境的功能

湿地具有作为自然和人类废弃源的接收器的功能。据测定,在湿地植物组织内富集的重金属浓度比周围水中的浓度高出10万倍以上。正因为如此,人们常常利用湿地植物的这一生态功能来

,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净化污染物中的病毒,有效的清除了污水中的“毒素”

(4)湿地具有蓄洪的作用

湿地在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

,在时空上可分配不均的降水,通过湿地的吞吐调节,避免水旱灾害。 的天然“海绵”

(5)湿地具有较高的生产力

,属于高标准生产湿地具有强大的物质生产功能,其净初级生产力在2000~3000g/(m2·a-1)

力,它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11.试述“南水北调”工程在我国区域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案】“南水北调”工程在我国区域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