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881新闻传播学综合二之新闻采访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新华社

【答案】新华社,全称新华通讯社,成立于1931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官方的国家通讯社,提供实时文字新闻、图片新闻等,同时也是中国大陆法定的新闻监管机构。新华社在世界各地有一百多个分社,在中国大陆的每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都设有分社,有的省、直辖市、自治区还设有支社。新华社是中文(汉语)媒体的主要新闻来源之一,同时也使用英文、法文、西班牙文、俄文、阿拉伯文和葡萄牙文发稿。

2. 剪报

【答案】剪报是指把报纸上有价值的内容剪切下来,贴到各有目录索引的本子上。剪报与其他积累资料的方式相比具有方便和量大的优势。记者在进行剪报时首先要做好剪报的整理工作,其次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剪报内容。

3. 新闻线索

【答案】新闻线索又称采访线索、报道线索,是指已经或者将要发生的新闻事实所发出的信号。是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信息,是给新闻记者提示新闻的所在,是新闻采访的方向。新闻线索不等于新闻事实,是记者发掘题材的一种凭据。它比较简略,要素不全,没有事物的全貌和全部过程,常常只是一个片段或概况。

4. “三色报道”

【答案】“三色报道”是指1987年《中国青年报》关于大兴安岭特大火灾的3篇报道:《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和《绿色的悲哀》。《红色的警告》记录了在熊熊大火中仍热衷开会、讨论、扯皮的官僚主义者的形象; 《黑色的咏叹》叙述了火灾下的人物命运和人在极端场合的表现; 《绿色的悲哀》前瞻性地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三色报道”披露官僚主义,触及体制弊端,激起人们的震撼和思考。一位资深编辑评价,“三色报道”标志着中国新闻人开始回归新闻本身,它开启了中国灾难报道的里程碑。

5. 预测性新闻

【答案】预测性新闻是指对事物未来发展趋势所做的报道,即前瞻性报道,这和那些着眼于过去的报道,即回眸性报道是不同的。前瞻不能割断历史,回眸也可以展望未来,它们互有渗透,当然,又各有侧重。预测性新闻则带有不确定因素,这是因为预测本身就包含了不确定性。预测的结果,一般有三种可能:①正确; ②基本正确; ③不正确。但从总体上看,它对人类生活至少能起

到鼓舞、指向、警示三种作用。这也正是这类新闻能在新闻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受到重视的原因。

6. 新事物

【答案】新事物是与旧事物相对而言的,通常人们又把新事物称作新生事物。新事物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概念,它是指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那些符合历史发展规律,能给人们指明前进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事物。这种事物往往代表着一种新的生产关系或生产力,被广大群众接受后,就能起到推动历史进步,产生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作用。

7. 隐匿性观察

【答案】隐匿性观察,又称参加性匿名观察,是指记者不公开自己的身份,像微服私访那样去观察。在这种观察中,记者要变成被观察的某个现场或群体中的普通一员,直接参与其中的活动,以便在观察到一些真实情况后,再作决定。在这种观察中,被观察对象往往会不做任何掩饰,把一切问题暴露在记者面前。采取这种观察方式所获得的材料具有雄辩的说服力。

8. 观察

【答案】观察又称“用眼睛采访”,是指人们有日的、有计划地利用感官去认识自然界中各种现象的活动,它是人们获得经验知识的方法。采访中的观察是指记者对客观事物所进行的一种察看体验活动。观察对于新闻采访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每一次成功的采访都离不开记者的观察。新闻采访对记者的观察有六点要求:要敏锐、要独特、要准确、要抓要害、要抓特点、要深刻。

9. 记者知识修养标志

【答案】记者知识修养的标志,主要是指看记者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所谓合理,既要博,又要专。①博,是新闻工作的需要。记者工作接触面广,各行各业,无所不包; 记者采访的对象,上至国家兀首,下至平民百姓,无所不有; 记者采访的足迹,通都大邑,穷乡僻壤,无所不到; 记者碰到的问题,层出不穷,欲要知晓,无所不问。诸如此类的职业特点,决定了记者的知识要博,记者应该是“通才”。②至于专,同样是新闻工作的需要。从事哪一方面的采访报道,就应该在哪一方面专深。专和博要统一起来,记者既应是“杂家’夕,又应是“专家”。

10.隐性采访

【答案】隐性采访即隐蔽采访,又称“暗访’夕,是指记者隐藏真实身份与采访目的,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手段获取新闻素材的采访方式。只适用于某种特殊场合、特殊题材或特殊采访对象。运用这种方式,目的在于减少采访障碍和干扰,获取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务必十分慎重,一般应控制在法律和新闻道德允许的范围之内,或己经得到有关部门的授权,切勿滥用。

二、简答题

11.新闻报道策划有哪些具体作用?

【答案】新闻报道策划的作用,可用三个“是”、两个“标志’,、三个“有利于”作具体归纳:

(1)三个“是”

①是使新闻不断出新的重大举措;

②是新闻传播实务理论和实践新的增长点;

③是我国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过程中新闻报道的又一次成熟。

(2)两个“标志”

①标志着新闻工作者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的又一次增长;

②标志着新闻报道方式和记者、编辑思维方式对市场经济的进一步适应。

(3)三个“有利于”

①有利于调动、选择最佳信息资源。

在如今的信息爆炸时代,各种信息资源每天如潮水般袭来,媒体的主要职能必须体现在从中选择出最有价值、最受受众欢迎的信息资源,然后进行优化组合、合理配置、科学传播,避免优材劣用、大材小用。要达到这些效果,就必须进行新闻报道策划。

②有利于促进记者采访作风深入。

新闻报道策划效果好坏,取决于策划者的“阅历”和丰富的生活底蕴,“好点子’夕、“金点子”是在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中找到的,绝不会是坐在、守在办公室里拍脑袋拍出来的。显然,新闻报道策划对增强记者素质修养、改变记者工作作风大有好处。

③有利于新闻导向正确。

新闻报道承担一定的宣传任务,这是我国新闻媒体的职责所决定的。中央高层领导曾反复强调:“新闻舆论单位一定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做到这一点,新闻报道策划是最必需的,因为新闻报道策划一般是有组织、有计划进行的,是群策群力,是集体、团队智慧的结晶,特别是对一些题材重大、涉及党和政府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热点的题材,通过精心策划,事先在报道思想上取得共识,拟定切合时宜和实际的报道选题、方式和步骤,无疑会对舆论导向的正确起保证作用。

12.先进人物典型的宣传有什么特色? 请简述之。

【答案】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许多记者采写了一大批具有时代特征的先进人物。新时期先进人物典型的宣传呈现出以下几个特色:

(1)人物的多样性

①报道部队的有:从团长、军分区政委、守备部队参谋长到指导员、班长、普通战士,以及与部队有关的军嫂、拥军模范等;

②报道地方的有:从市委书记、地委书记到乡镇党委书记、村支部书记,从检查官、信访干部到民警,从气象工作者到医务工作者,从普通的修理工到公共汽车售票员等。不同的职业,不同的职务,不同的事迹,构成了先进人物类型的多样性。

(2)协同作战,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