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山东大学威海校区814新闻传播实务之新闻评论教程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你心目中的《人民日报》社论应该是什么样子? (请联系读报实际,写一份不少于800字的书面建议,汇总后统一寄人民日报社参考)

【答案】《人民日报》为中国第一大报,是中国最具权威性、最有影响力的全国性报纸,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联系政府与民众的桥梁,也是世界观察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人民日报的社论是社论中的典范,具有优秀社论的特点:

(1)选择恰当的论题,提炼在政治上明确和尖锐的主题思想

选择论题的原则如下:

①要特别注意从实际出发,针对现实生活中的迫切问题和主要矛盾发言,提出关键性的问题,加以分析阐述。

②从更多的读者关心的问题出发,选择主题鲜明的题目。

(2)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证,把道理说得既深刻又透彻,让读者心悦诚服

①要善于进行抽象、概括,着力抓住问题的症结和关键所在。

②对于抽象的道理,要善于在阐述中进行具体剖析。

③论证时材料和观点要统一,结论和论据要结合。

(3)要树立正确的文风,力求把社论写得短而精辟、质朴感人

①要拓宽选题领域,扩大选题视野,不仅就重大的政策、重大的事件适时表态,阐述党和国家的原则立场,也要就意识形态的新动向、经济发展的新趋势、社会管理的新问题,及时地设置议题引发社会关注,影响社会走向,科学引导舆论。

②作者笔下要带感情,不能以无关痛痒的冷漠态度去撰写社论。

③说理时要平易近人,要恰当地估计读者的水平,考虑到读者的接受程度,在把主要论点说清楚的前提下,给读者留下一些思考的余地。

④风格应力戒拘谨,尽量写得生动一些,说理要说到痛处痒处,要说得具体、尖锐。

(2)“人民网”由《人民日报》主办,自由民主的气氛浓重,许多观点和言论有独到的见解和深度。人民网比许多新闻网站都显得正规大气,文章的选择和摘录基本可以称得上精彩悦目,读后受益良多。曾经《人民日报》的说教之声压过人民提意见的声音,如今的“人民网”大开民主之风,似乎给政府部门与百姓之间搭起一座沟通交流的桥梁。

但人民网的社论在有些时候还存在把关不严的现象。例如:人民网首页头版头条有一篇人民网时评,题目《人民网时评:且看美国的信息自由》。“人民网”的时评在众多网友看来应该像《人

民日报》的社论一样,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和令人信服的文采。可这篇文章确实令人失望,观点对错暂且不论,因为对一件事情的观点本来就见仁见智,可以代表人民网的观点,但人民网的观点小一定都是真理。这篇“时评”观点较为偏颇,且模板式的空话套话比较多。

人民网还需切实严把“时评”的质量,同时杜绝那些屏蔽、删除反对意见帖子的手段,使人民网真正成为一个公开公正、大气正气、令人民信服的网站。第十九章社评、本报评论员与特约评论员文章

2. 尝试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杂文。

【答案】示例如下:

我看文化热

王小波

我们己经有了好几次文化热:第一次好像是在八五年,我正在海外留学,有朋友告诉我说,国内正在热着。到八八年我回国时,又赶上了第二次热。这两年又来了一次文化批评热,又名“人文精神的讨论”。看来文化热这种现象,和流行性感冒有某种近似之处。前两次热还有点正经,起码介绍了些国外社会科学的成果,最近这次很不行,主要是在发些牢骚:说社会对人文知识分子的态度不端正,知识分子自己也不端正; 夫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我们要向君子看齐一一可能还说了些别的。但我以为,以上所述,就是文化批评热中多数议论的要点。在文化批评热里王朔被人臭骂,正如《水浒传》里邪城县都头插翅虎雷横在勾栏里遭人奚落:你这厮若识得子弟门庭时,狗头上生角! 文化就是这种子弟门庭,决不容痞子插足。如此看来,文化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还有点党同伐异的意思; 但我不愿把别人想得太坏,所以就说,这次热的文化,乃是一种操守,要求大家洁身自好,不要受物欲的站污。我们文化人就如唐僧,俗世的物欲就如一个母蝎子精,我们可不要受她的勾引,和那个妖女睡觉,丧了元阳,走了真精,此后不再是童男子,不配前往西天礼佛一一这样胡扯下去,别人就会不承认我是文化人,取消我讨论文化问题的权利。我想要说的是,像这样热下去,我就要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

我知道一种文化的定义是这样的:文化是一个社会里精神财富的积累,通过物质媒介(书籍、艺术品等等)传诸后世或向周围传播。根据这种观点,文化是创造性劳动的成果。现在正热着的观点却说,文化是种操守,是端正的态度,属伦理学范畴。我也不便说哪种观点更对。但就现在人们呼叮的“人文精神的回归”,我倒知道一个例子:文艺复兴。这虽是个历史时期,但现在还看得见、摸得着。为此我们可以前往佛罗伦萨,那里满街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这种建筑是种人文的成果。佛罗伦萨还有无数的画廊、博物馆,走进去就可以看见当时的作品一一精妙绝伦,前无古人。由于这些人文的成果,才可以说有人文精神。倘若没有这些成果,佛罗伦萨的人空口说白话道:“我们这里有过一种人文精神”,别人不但不信,还要说他们是骗子。总而言之,所谓人文精神,应当是对某个时期全部人文成果的概括。

现在可以回过头去看看,为什么在中国,一说到文化,人们就往伦理道德方面去理解。我以为这是种历史的误会。众所周知,中国文化的最大成就,乃是孔孟开创的伦理学、道德哲学。这

当然是种了不得的大成果,如其不然,别人也不会承认有我们这种文化。很不幸的是,这又造成了一种误会,以为文化即伦理道德,根本就忘了文化应该是多方面的成果一一这是个很大的错误。不管怎么说,只有这么一种成果,文化显得单薄乏味。打个比方来说,文化好比是蔬菜,伦理道德是胡萝卜。说胡萝卜是蔬菜没错,说蔬菜是胡萝卜就有点不对头一一这次文化热正说到这个地步,下一次就要说蔬菜是胡萝卜缨子,让我们彻底没菜吃。所以,我希望别再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