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710中国语言文学之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豪放派

【答案】豪放派是中国宋词风格流派之一。豪放派取材广泛,常抒写壮志豪情,描绘奇伟景物,风格豪迈奔放,沉郁悲壮。苏轼是该词派的开创者。苏词冲破了晚唐以来词的“艳科”范围,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品和词的艺术功能,境界雄奇阔大,气势吞吐八方,给词坛吹进了一股豪放雄风。到南宋则词人众多,其中辛弃疾为豪放词派的大师。辛词回荡着铁马金戈的爱国主义强音,慷慨悲凉。骏发踔厉,充满豪情。豪放词派一直延续到晚清,影响很大。

2. 《三戒》

【答案】《三戒》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写的一组寓言,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三篇散文。这组寓言是作者贬谪永州时所写。题名“三戒”,可能是取《论语》“君子有三戒”之意。作者借麋、驴、鼠三种动物的可悲结局,对社会上那些倚仗人势、色厉内荏、擅威作福的人进行辛辣的讽刺,在当时很有现实的针对性和普遍意义。

3. 以意逆志

【答案】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出自《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以意逆志是指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4. 《人间词话》

【答案】《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它是王国维在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它用传统的词话形式及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较为自然地融进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其总结的理论问题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这就使它在当时新旧两代的读者中产生了重大反响,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5. 套数

【答案】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它是由宋、金时期的诸宫调发展而来的散曲中的一种。散曲分为套数与小令,套数又称“散套”,或者“大令”,小令一般字数较少,对于韵律要求相对宽泛,而套数的字数较多,韵律也很有讲究。它的特点是把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连缀在一起,少

则数首。多则十几首,甚至几十首,构成一个庞大的整体。这些连缀的曲子根据需要在同一宫调中进行选择,但需要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而且一韵到底,且末了都用“煞调”和“尾声”结束。

6. 建安文学

【答案】建安文学是指以“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为代表诗人的建安时期的文学创作。建安诗人直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展示了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后人把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其内涵主要有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和浓郁的悲剧色彩。“建安风骨”被后世的诗人们追慕着,并成为反对浮靡柔弱诗风的一面旗帜。

7. 公安派

【答案】公安派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三袁”是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被称为“公安派”,其中袁宏道最为知名,公安派的核心口号就是由他提出的。公安派以“性灵说”作为文学主张的内核,袁宏道认为文学的最高境界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在创作上,其诗文“变板重为轻巧,变粉饰为本色,致天下耳目于一新”,他们的诗歌脱离“理”的束缚能够自由地抒发个人真实性情和表现个人生活欲望,并具有诗人的艺术独创特征,但也有些作品过于率直浅俗。

8. 建安七子

【答案】建安七子是汉末建安时期作家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璃、应玚、刘桢七人的合称。七子之中除孔融外,均依附曹氏政治集团,都是邺下文人集团中的杰出人物。建安七子的得名源于曹丕《典论·论文》,“七子”以写五言诗为主。五言诗是直到东汉后期才兴盛起来的新诗体,而“七子”的优秀五言之作,写得情采飞扬,变化多致,使五言诗在艺术上更臻于精美。它们在五言诗发展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以王粲的成就最高,被刘勰誉为“七子之冠冕”,他的代表作有《登楼赋》。

9. 文以载道

【答案】文以载道是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关于文道关系的主张,是中国古代对文学本质的一种重要论述。它由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的“文以明道”发展,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文学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这一文学观念偏于文学的教化目的。

10.放郑声

【答案】放郑声是指丢弃郑声。郑声原指春秋战国时郑国的音乐。因与孔子等提倡的雅乐不同,故受儒家排斥。此后,凡与雅乐相背的音乐,甚至一般的民间音乐,均为崇“雅”黜“俗”者斥为“郑声”。《论语·卫灵公》:“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二、简答题

11.“不平则鸣”的理论是谁提出来的? “不平”的含义究竟指什么? 这一理论此前此后还有哪些相关说法? 为什么说此理论与其相关说法构成了中国古典文论的一个优良传统?

【答案】(1)“不平则鸣”理论的提出者及其含义

“不平则鸣”是韩愈文论中最有理论性、最具价值的观点,它出自韩愈的《送孟东野序》,其中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其于人也亦然。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这里韩愈指出,世间万物之所以发声,之所以“鸣”,皆因其受到外界的冲击扰乱而打破了自身的平衡与稳定。人的创作也如此,由于某种环境或人为因素的影响而使正常的思想与感情得不到自由抒发,作为一个人,需要也必然要“鸣”。至于人“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都是不无根由的,人们的理想和愿望无法顺利实现,必定要形之于言、发之于声。

(2)“不平则鸣”理论前后的相关说法

“不平则鸣”理论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文学思想传统,有书评价说它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富有民主精神和反抗精神的重要命题”。它揭示了封建社会士人创作的一条重要的心理规律,为那些抒发不平,表现对现实的抗争的作品之产生和存在打出了理论旗帜。他的“不平则鸣”说,既是前人思想的延续,又是后人一些文学观念的起点。韩愈之前,早有汉代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再论起其历史根源,更可上溯至先秦时期孔子“诗可以怨”的诗歌文论; 而在其之后,宋代的欧阳修及明代的李费,都或多或少受着“不平则鸣”思想的影响。

(3)“不平则鸣”理论与其相关说法构成了中国古典文论的一个优良传统

之所以说“不平则鸣”理论与其相关说法构成了中国古典文论的一个优良传统,原因在于: ①孔子的“诗可以怨”说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出自《论语·阳货》,是孔子的一个诗学理论,即“兴观群怨”说,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怨”字是中国古代批判精神的源头。孔子在这里是将“怨”规定为诗歌的基本功能之一,“怨”是向君主表达对政事不满的方式,目的是引起当政者重视而有所改变。

②屈原“发愤抒情”说

孔子之后,经过战国后期屈原的“发愤抒情”,及至西汉刘安的《淮南子》“愤中形外”的精神。屈原在他的《离骚》、《九章》中反复说明他写这些作品是由于其“志”不能得以实现,受到压抑,即“屈心而抑志”、“有志极而无旁”,为此就要“陈志”,表明自己永远“不变此志”,要“坚志而不忍”思路。

③司马迁“发愤著书”说

而后稍晚于刘安出现的司马迁,他的“发愤著书”说将“发愤”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认为,大凡历史上怀才不遇、“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的贤圣皆因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发愤著书。

④欧阳修“穷者而后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