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678国际关系史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珍珠港事件
【答案】珍珠港事件是指1941年12月7日下午7时50分,日军对美国在太平洋的最大海军基地和战略枢纽珍珠港发动了突然袭击的事件。日本在全面侵华的同时,积极策划新的扩张,其南进战略严重损害了美国的利益,罗斯福政府对日政策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对日本采取了严厉的经济制裁,另一方面也没有放弃同日本达成妥协的努力。1941年日美进行了谈判,由于日美矛盾不可调和,谈判陷入僵局,成为战争的掩护。日军以微小的损失为代价,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并随后向美英正式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珍珠港事件促成了美国长期以来的孤立主义外交和对日绥靖政策的终结。美国的参战壮大了世界反法西斯的力量,并最终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2. 第一次柏林危机
【答案】第一次柏林危机是指1948年6月至次年5月苏联和美英法就德国的币制改革问题而引起的危机。德国投降后,苏美英法分区占领德国,同时也分区占领位于苏占区内的柏林。1948年初美英法三方占领区合并为西占区。同年6月18日,美英法宣布在西占区进行币制改革。苏联对此立即做出反应,于6月19日宣布对西方国家进入柏林的通道加强管制,以防苏占区货币流通遭到破坏。美苏关系开始紧张。6月22日,苏美英法四国代表在柏林开会,讨论柏林货币问题,但双方各持己见,竞相宣布在各自占领区发行新货币,致使矛盾不断升级。
6月24日,苏联宣布中断柏林西区与德境西占区的水陆通道,对柏林实行封锁。6月25日,美国声称为保证西柏林居民的粮食和必需品供应,对西柏林实施大规模空运,英法随之附和。美国还调派两个可携带原子弹的B-29型轰炸机大队进驻英格兰,向苏联进行核威胁。为解决柏林危机,双方于同年8月开始谈判,1949年5月,四国代表在纽约达成协议,决定双方于5月12日取消一切封锁,23日召开四国外长会议讨论德国和柏林问题。到此,持续11个月的柏林危机结束。
3. 新东方政策
【答案】新东方政策是指联邦德国社会民主党提出的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政策。1969年10月,波兰特组织社会民主党政府后,面对苏联军事力量的迅速增长,感到难于依靠武力重新统一德国,决定调整过去的“哈尔斯坦主义”政策,在作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欧洲共同体成员之前提出,“与东方谅解”,推行新的东方政策。其主要内容包括:①承认并保证战后欧洲边界不可侵犯,特别是承认民主德国和波兰在战后划定的奥德一尼斯河边界线,以利改善同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关系,并使之进一步正常化; ②改善和发展同民主德国的关系,以最终解决德国问题为新东方政策的
根本目标,承认民主德国是第二个德意志国家,但不认为它是“外国”,主张建立“一个民族,两个国家”的特殊关系,以加强两个德国之间的往来,在欧洲的“和平环境”中,对民主德国用“通过接近促其演变”的方法实现德国统一。新东方政策通过联邦德国与苏联、波兰、民主德国等国签订的一系列双边条约,全面实现了同苏联和东欧关系正常化,客观上也满足了苏联巩固战后欧洲现状的要求。1982年其他政党在联邦德国执政后,也继续推行了这一政策。
4. “软权力”
【答案】软权力是相对于以经济和军事实力为主要内容的“硬权力”而言,是指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同化力与规制力。它最早由约瑟夫·奈在1990年出版的《注定领导:变化中的美国力量的本质》一书中提出,他认为软权力则是通过精神和道德诉求,影响、诱惑和说服别人相信和同意某些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制度安排。“软权力”是目前大国竞争的新领域,其中以美国最为典型。美国在当今世界上不仅拥有经济和军事等“硬权力”优势,而且还有文化、价值观和国民凝聚力等“软权力”优势。美国“软权力”的表现形式往往是温和的、无形的,甚至是粗鄙的、低俗的,但其内容却比“硬权力”更为丰富和复杂,其影响力也比“硬权力”丰厚、久远。美国“软权力”的三种表现形式是:其基本形式是生活和娱乐中“无微不至”的美国影响; 中级形态是学习和工作中无所不在的美国方式; 以及在标准与规则中无所不至的美国权力。“软权力”使传统意义上“霸权”的内涵与外延同时扩大化和复杂化了。“硬权力”可以看成是“软权力”的基础,但只是其基础的一部分; 而“软权力”的膨胀却扩张了“硬权力”的威力,并给美国霸权披上了情与理的外衣。
5.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答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指中国和苏联两国政府于1950年2月在莫斯科签订的,同年4月11日批准生效的二战后中苏两国的结盟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包括:①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制止日本或其它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 ②缔约国双方根据和平与普遍安全的利益,对有关中苏两国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国际问题,均将进行彼此协商:③双方平等地发展与巩固两国间的经济文化互助合作关系。《条约》规定有效期为30年,如在期满前一年缔约国一方提出废除时则延长5年,并依次顺延。该条约在50年代对防止美帝国主义的侵略,保卫远东和平和促进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功不可灭。但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以来,条约已名存实亡。到70年代末,由于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提出条约期满后不再延长,1979年4月3日中国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正式做出了决定。为此,该条约自1980年4月11日始失效。
6. 巴格达铁路问题
【答案】巴格达铁路问题是指在19世纪德国扩张政策下,对是否在土耳其境内修筑一条连接欧洲、穿越小亚细亚半岛、经巴格达抵达波斯湾的铁路引发的德国与英法俄的冲突问题。由于它沟通柏林、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和巴格达三地,故又名“三B 铁路”。巴格达铁路一旦建成,
便可给德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和广阔的经济扩张场所,同时,对控制土耳其以及削弱英国和俄国的殖民利益也大有裨益。德国取得了巴格达铁路的租让权,不可避免地与在近东有着巨大利益的英法俄三国发生冲突。围绕巴格达铁路问题的明争暗斗一直持续到1914年。但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巴格达铁路问题便不了了之。
7. 斯特莱沙会议
【答案】斯特莱沙会议是指1935年4月11日,法国总理弗兰亭、英国首相麦克唐纳、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以及3国的外长或其他官员,为讨论维护凡尔赛体系,保障欧洲和平问题,在意大利北部的斯特莱沙城举行的会议。3天后,会议发表联合公报,一致对德国的违约行为表示遗憾,并声明要采取联合行动,反对“危及欧洲和平的单方面违反和约的行为”。这样,3国结成了抗衡德国的“斯特莱沙阵线”。但是,英意两国都表示不考虑实施制裁,这就使所谓的“共同的路线”只能局限于日头或纸面上的抗议,因而大大缩小了阵线的威慑力。因此,斯特莱沙会议不但默许德国的毁约活动,而且特别声明只反对危害“欧洲”的行动,是一次被深深打上绥靖烙印的不成功的和平努力。斯特莱沙会议后,英国继续在海军军备问题上同德国妥协,使英法之间的恶感进一步加深,使德意坚定不移地走上侵略之路。
8. 马歇尔计划
【答案】马歇尔计划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提出援助欧洲复兴的计划,故称“欧洲复兴方案”,是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演说中提出的。1948年4月3日,美国国会通过《美国对外援助法》,使该计划具备了法律形式。其主要内容包括:①美国拨款100多亿美元援助西欧各国,以复兴战后经济; ②受援国必须购买一定数量的美国货,尽快撤出关税壁垒,取消或放松外汇限制,接受美国对使用美援的监督,向美国提供本国和殖民地产的战略物资:③由美国政府设立经济合作总署,控制“对等基金”,保障美国的私人投资和开发的权利; ④削减同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放弃国有化计划,把进步力量排挤出政府等。英,法,意,联邦德国等16个西欧国家相继接受了这些条件,并分别同美国签定了双边协定。到1952年2月29日,马歇尔计划全部费用为129,924亿美元,计划预定期限5年(1948~1952),实际上1951年1月已基本结束。随后为《共同安全计划》所取代。
9. 超越遏制战略
【答案】“超越遏制”战略是指1989年乔治。布什入主白宫后,提出的越出遏制阶段进而为90年代制定的新政策。其基本内容包括:①要求苏联调整与国际社会的关系,放弃勃列日涅夫主义,朝着开放的社会演进,回到世界秩序中来; ②要求苏联保证支持东欧和中欧各国自决,拆除铁幕和推倒柏林墙,建立一个开放、统一和自由的欧洲; ③要继续坚持以实力求和平的基本方针,坚持威慑战略和联盟战略,以保持在经济、外交和军事上的强大,以此作为推行超越遏制战略的基础。超越遏制战略是遏制战略的继续和发展,二者的最终目的并没有什么不同。但超越遏制的日标要比简单地遏制共产主义大得多,它不仅要在“铁幕”外面遏制苏联,而且要把斗争推进到“铁幕”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