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670战后国际关系史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里根主义
【答案】里根主义是指里根政府时期美国要承担抵抗苏联及由它支持的在世界任何地方的“侵略”,支持反共产主义的起义并击退共产主义,在第三世界建立美国式的民主的一系列对外政策纲领。作为里根主义的核心,就是要把“共产主义的扩张势力”推回去。里根主义的针对性是极为明确的,这就是抵制苏联在中美洲的渗透,是为了巩固美国的后院而不让苏联染指。其主要内容是:①地区安全关系到美国的切身利益,“只有在一个其他民族也能在不受国内外的高压或暴政压迫的情况下、由自己来决定自己的命运”,美国未来的和平与繁荣才能得到最可靠的保证。苏联在发展中国家继续冒险是对全球安全的威胁; ②苏联在全世界的扩张使美国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美国要为苏联实现其野心设置障碍,并鼓励苏联自我克制; ③美国“反对以任何形式出现的暴政,不管它是左的暴政还是右的暴政”,谴责“苏联式的独裁政权对世界和平构成的一个几乎是独一无二的威胁”; ④美国要用军事力量和经济活力“支持自由战士”,作“友邦的后盾”,防止地区冲突的扩大,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作为美国里根政府同苏联争夺第三世界,特别是争夺拉丁美洲的政策,里根主义是在美国的力量与信心得到恢复和发展之后提出与实施的,它是里根对苏联推行新遏制政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2.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答案】《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指于1648年10月24日,在新教势力取得相对优势的情形下签订的条约。该和约主要致力于解决三个问题:领土问题、宗教问题、确定德意志国家的体制。《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在国际关系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确定了一些现代国际关系原则,对欧洲国际体系的建立和欧洲未来的政治经济秩序影响深远,在国际关系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小但结束了持续30年之久的全欧规模战争,而且也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建立了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第一个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但该体系展现的更多是欧洲的国际秩序。
3. 东盟地区论坛
【答案】东盟地区论坛是指东盟地区论坛是亚太地区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 —个官方层次的多边安全机制。1994年7月25日,首次东盟地区论坛会议在泰国首都曼谷召开。两极格局解体后,亚太国家普遍认为有必要开展多边安全对话,不少国家提出较为具体的设想和建议。1992年初东盟首脑会议就加强地区政治、安全对话达成共识。1993年7月在新加坡举行的第26届东盟外长会议特别安排了东盟6个成员国、7个对话伙伴国、3个观察员国和2个来宾国共18方外长参加的“非正式晚宴”。其间,各方同意于1994年在曼谷召开东盟地区论坛(ARF ),就地
区政治安全问题进行非正式磋商。1994年7月25日,ARF 首次会议在曼谷召开。目前论坛共有22个成员: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文莱、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中国、日本、韩国、蒙古、印度、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欧盟。ARF 是目前亚太地区最主要的官方多边安全对话与合作渠道,自成立以来,己经举行了九次外长会议。
4. 第三次中东战争
【答案】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方面称六日战争,阿拉伯国家方面称六月战争,又称六·五战争、六天战争,是指1967年以色列对阿拉伯国家的战争。这场战争把美苏之间的争夺由幕后推到了前台。1967年4月,以色列飞机闯入叙利亚领空,击毁叙利亚战斗机,5月埃及下令封锁蒂朗海峡,6月5日以色列发起进攻,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以军取得了胜利,在短短6天之内占领了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的大片十地。第二次中东战争以阿拉伯国家的失利宣告结束。之后,在联大紧急会议上,美苏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苏联要求以色列立即撤军,退还侵占的阿拉伯领土; 美国则主张以色列有条件的撤军并兼并某些阿拉伯领土。中东危机陷入僵局之中。后来,在美苏操作下安理会通过了英国的中东方案,即“242号决议”。决议要求以色列撤出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占领的阿拉伯领土,结束中东一切交战状态。但该决议没有谴责以色列的侵略行径,而把巴勒斯坦问题归结为“难民”问题。因此,阿拉伯国家拒绝接受这一决议。这是美苏僵持和妥协的结果。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中东继续维持着“不战不和”的局面。
5. 三十年战争
【答案】三十年战争是指欧洲在这个大变革时代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它的导火线是1618年5月23目的“掷出窗外事件”。三十年战争一般被分为四个阶段:波西米亚阶段、丹麦阶段、瑞典阶段、瑞典一法国阶段。三十年的战争使交战双方消耗巨大,在神圣罗马帝国方面显得更为突出,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被迫求和,得到了法国和瑞典的同意,战争结束,召开威斯特伐利亚会议,各参战国开始和谈,并于1648年10月24日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建立起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三十年战争在国际关系发展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是欧洲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经过“三十年战争”的洗礼,四分五裂的欧洲通过国际会议与和约的方式,肯定了国家的主权原则和新教与天主教的平等权利,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6. 珍宝岛事件
【答案】珍宝岛事件是指1969年3月,中国和苏联在黑龙江省珍宝岛地区发生的严重的边境武装冲突事件。珍宝岛位于黑龙江省虎林县境内中苏边境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中国一侧,历来主权属于中国。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中苏关系的不断恶化,两国边防军在珍宝岛地区不断发生摩擦,并不断升级。1969年3月2日和巧日,苏军入侵中国领土珍宝岛。中国边防军进行英勇自卫反击,挫败了苏军的入侵,捍卫了神圣的国土。中国边防部队打退苏军的三次进攻,
苏联的入侵以失败告终。中国政府对苏联侵犯中国领土提出了严正抗议,同时又主张通过谈判全面解决两国边界问题,反对诉诸武力,维持边界现状。中国政府重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信心及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真诚愿望。
7. 欧洲秩序
【答案】欧洲秩序是指1500年前后欧洲各国所构建的国际关系体系,它与东亚封贡体系、穆斯林世界一起成为1500年前后国际关系领域中三大彼此相对隔离而又各具特色、几乎是平行发展的国际关系体系。当时的欧洲政治版图名义上是基督教“世界主权”的一统天下,并存着一个“神圣罗马帝国”,但实际上却是宛如一件由一些大小王国、公国、贵族领地和城邦所织补的“百袖衣”,不属于任何一方神圣。神圣罗马帝国分崩离析,罗马教皇的权威己经在几百年来教权与王权的争斗中衰微下去。同东亚封贡体系和穆斯林世界相比,政治上的四分五裂是欧洲秩序最突出的特征,此时的欧洲秩序还是尚未稳定的国际秩序。但是,在东亚的中国和中部的穆斯林世界愈来愈闭关自守、走向僵化的时候,欧洲却在四分五裂中经历着空前、彻底的大变革,开始踏上走出中世纪的旅程。
8. 日俄战争
【答案】日俄战争是指1904年2月7日,日本海军不宣而战,日俄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的帝国主义战争。日本得到英美支持,俄国处于外交孤立状态之中,远东成为国际斗争的角逐场。中国领土是日俄战争的主战场,清政府软弱无力,自称“局外中立”,中国人民蒙受深重灾难。后来美国出面调解战争。1905年日俄签订《朴茨茅斯和约》。和约的主要内容有: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享有特殊的权益; 日本获得了库页岛南部及其附近一切岛屿; 取得了旅顺和大连的租借权、长春至旅顺的南满铁路及其支线的管辖权; 日俄可在各自铁路线上驻兵护路。这样,日俄两国无视中国主权的存在,擅自作出分割中国东北的决定。日俄战争是垄断资本要求重分世界领土而发生的战争:其后果是把小国从竞争舞台上扫除出去。
9. NMD 和TMD
【答案】NMD 和TMD 二者是美国的“弹道导弹防御计划”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NMD 是指国家导弹防御系统,主要功能是拦截袭击美国本土的洲际导弹。TMD 是指地区导弹防御系统,主要功能是保卫驻海外美军及盟国免受导弹袭击。冷战后美国的导弹防御战略的转变过程基本是从重视TMD ,到TMD 、NMD 并重,再到重视NMD 。冷战结束后,建立在核恐怖基础上的两极对峙结构瓦解,美俄两国在军备控制领域的合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美国仍不惜动摇世界军控基石的《反导条约》,违背世界裁军大势,不惜巨资发展导弹防御系统,其战略意图不外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继续保持美国的超强地位,遏制潜在对手; ②加强与盟友的军事联系,同时给军火商带来经济实惠; ③提高美国高科技的竟争力; ④对付所谓“无赖国家”、“邪恶轴心”,防止导弹扩散。众所周知,武器技术究竟是防御性还是进攻性的,根本无法根据技术本身作出区分。可见,NMD 、TMD 虽然被标榜为防御性武器技术,但实质上也可以作为进攻性武器技术。它们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