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陕西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简明中国教育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单选题

1. 某班教师为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展了一系列学习竞赛活动。结果如教师所料,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成绩明显提高。但没有想到的是,学生之间相互猜忌、隐瞒学习资料等现象日趋严重。上述事实表明,教育( )。

A. 既有正向显性功能,又有正向隐性功能

B. 既有负向显性功能,又有负向隐性功能

C. 既有正向隐性功能,又有负向隐性功能

D. 既有正向显性功能,又有负向隐性功能

【答案】D

【解析】从作用的方向上来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正向教育功能是指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负向教育功能是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显性教育功能是指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 隐性教育功能是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开展学习竞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了学习成绩的提高属于

正向的显性功能; 但导致学生相互猜忌、隐瞒学习资料等现象属于负向隐性功能。因此,答案选D 。

2. 书院教学的基本精神是( )

A. 分斋教学

B. 自由讲学

C. 注重考试

D. 藏书读书

【答案】B

3. 涂尔干说:“教育是成年一代对社会生活尚未成熟的年轻一代所实施的影响。其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政治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这种论断正确地指出了( )。

A. 教育具有社会性

B. 教育是社会复制的工具

C. 教育要促进人的个性化

D. 儿童对成人施加的影响小是教育

【答案】A

【解析】教育的社会性是教育的根本属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特别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的活动,旨在培养有独特个性和创造力的个人,并最终使人由一个“自然人”“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以适应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就是实现个体的社会化。涂尔干的话表明了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因此,答案选A 。

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主张,建设学习化社会的关键在于( )

A. 改革正规教育

B. 发展成人教育

C. 实施终身教育

D. 推行回归教育

【答案】C

【解析】《学会生存》自始至终贯穿一条主线:教育应该扩展到人的整个一生。在当今社会里谁也不能再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或终身教育去建立一个不断演变的知识体系,即“学会生存”。《学会生存》还明确提出了“学习化社会”的概念,并把终身教育作为学习化社会的基石。因此,答案选C 。

5. 创造性思维的显著特征是( )

A. 严密性、流畅性、准确性

B. 敏捷性、严密性、独特性

C. 准确性、变通性、敏捷性

D. 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答案】D

【解析】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是创造性认知品质的核心,是指用超常规的方法,重新组织已有知识经验,产生新力案和新成果的心理过程,也就是说是在个人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过程。一般汰为,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三个特征。因此,答案选D 。

6. 立足于文化传统来思考中国乡村改造和乡村教育的教育家是( )

A. 晏阳初

B. 梁漱溟

C. 黄炎培

D. 陶行知

【答案】B

7. 被毛泽东称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的是( )

A. 陶行知

B. 蔡元培

C. 杨贤江

D. 徐特立

【答案】B

8.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学习理论基础是( )

A. 认知发现理论

B. 认知接受理论

C. 认知目的理论

D. 认知建构理论

【答案】B

【解析】此题是对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的考查。有意义接受理论也称为认知接受理论,它高度重视原有认知结构对新学习的影响,认为原有认知结构中是否具备可用来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是影响知识学习的首要变量。如果原有认知结构中缺乏可用来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则应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为新的学习提供一个认知的组织框架,“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呈现现行组织者的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布鲁纳的认知发现理论、托尔曼的认知目的理论和最近兴起的认知建构理论都不强调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运用。

9. 明朝东林书院在学术讨论上形成了一套完备的什么制度? ( )

A. 会讲

B. 研讨

C. 讲会

D. 评讲

【答案】C

10.下列选项中,正确描述了教育行动研究特征的表达是( )。

A. 行动过程就是研究过程

B. 研究过程不需要理性指导

C. 研究结论具有普适性

D. 强调对行动的反思

【答案】D

【解析】行动研究是在批判传统的将研究者与研究场景和研究对象相互分离的背景下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