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发展心理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最近发展区
【答案】最近发展区是维果茨基关于学习理论中的一个概念。他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如儿童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规则;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别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即通过教学获得的潜力。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
区”。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
2. 依恋
【答案】依恋是指婴儿和照看人之间亲密的、持久的情绪关系。它表现为婴儿和照看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渴望彼此接近,主要体现在母亲和婴儿之间。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依恋一般可以分为安全依恋型、逃避型和矛盾型。其形成和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前依恋期、依恋建立期、依恋关系明确期、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期。
3. 假装游戏
【答案】假装游戏是指表现出既与现实相似而又充满了戏剧性色彩的游戏活动。这种游戏的根本特征是“替代性”、“假定性”。假装游戏在婴儿期就出现了,持续整个学前期。它的发展过程是从简单到复杂,从自我中心到社会化。经常做这样的游戏,可以帮助学前儿童联系和巩固先前获得的知识技能,促进创造力的发展,练习各种社会角色,从而发展社会性技能;还能帮助儿童区分幻想和现实。
4. Sequential design
【答案】Sequential design 中文翻译为“序列研究设计”。序列研究设计是一种在几个月或几年内对不同年龄群的被试反复进行研究的设计。它是将纵向研究设计与横向研究设计交叠在一起构成的、研究个体心理发展的方法。其主要特点在于:①发扬了纵向研究设计系统、详尽的特点,使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及其特点易于掌握,同时发扬了横断研究设计较大面积测定的优势,加强统计处理,克服纵向研究设计样本少、有时间限制等问题。②将心理发展既作为特殊的运动形式,又看到其共同之处,从而横向延伸到各个年龄段,又通过追踪的纵向研究,以获得心理结构、属性、规律发展的较全面的资料。③将共时性和历时性统一起来,采用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原则缩短了长期追踪研究的时间。
二、简答题
5. 成年早期的认知特点有哪些?
【答案】成年早期的认知特点主要有
(1)智力发展方面
在成年早期,个体的大多数智力成分在质和量的方面均在发展并达到成熟,再加上成年早期个体具有较充分的文化及经验的积累、成熟的社会能力及高度发展的自我意识,使其在思维发展
的总体水平上,尤其在运用适当的思维策略解决问题方面,显示出了高于前几个发展阶段的特点。
(2)成年早期的思维发展特点
成年早期的个体具有较稳定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结构,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掌握了解决某些实际问题的技能。成年早期个体的思维优势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成年早期的思维方式以辩证逻辑思维为主
在成年早期的开始阶段,个体的形式逻辑思维仍处于发展状态。另一方面,在成年早期,辩证逻辑思维逐渐发展成为主要的思维形态。辩证逻辑思维是对客观现实本质联系的对立统一的反映,其主要特点是:既反映事物之间的相互区别,也反映相互联系;既反映事物的相对静止,也反映相对运动;在强调确定性和逻辑性的前提下,承认相对性和矛盾性。
②成年早期的后期是表现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时期
创造性思维是指一种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及社会价值的思维形式。这种思维的结果不是简单地继承人类已经积累和总结出来的知识经验,而是去解决人类尚未解决和认识的问题,因此,创造性思维的成果具有首创性、发现性和突破性。
大量研宄发现创造性思维在成年早期处于上升阶段,三十岁末或四十岁初达到顶峰,然后逐渐下降,当然这种发展趋势也存在个体差异和领域差异。
6. 某研发机构开发了一套适合于5岁幼儿阅读能力训练的游戏产品,欲通过比较该产品使用三个月前后幼儿阅读能力的变化,以确定其有效性。请针对该目的提出具体实验设计方案,说明理由;并对预期的实验数据给出具体统计分析方法。
【答案】根据题意,考虑到5岁儿童的阅读能力及其发展速度有一定的个体差异,而且在实验中,往往只能做到随机分配被试,很难做到随机取样,同时考虑到实验的目的主要是考察使用游戏产品前后儿童阅读能力的变化,所以在实验设计中使用前后测设计。前测的练习效应和成熟等影响可以通过设计控制组进行平衡。
(1)具体设计方法
①第一种实验设计方案。采用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该设计的自变量为是否接受游戏产品训练,因变量是幼儿的阅读能力,额外变量包括被试选取、历史成熟、实验组控制组学习内容是否相同等。由题意,通过前测可以获得所抽取样本的最初水平,再与后测结果进行比较,以分析实验处理的效应。同时,为了控制历史、成熟、测验等额外变量,增加了控制组。为了降低实验组和控制组被试之间的选择偏差,采取了随机分派被试的方法。
②第二种实验设计方案。同样采取前测后测方法,只是分配被试的方法不同。除了随机分派之外,还可以利用匹配法进行分配被试。因变量、自变量、额外变量同上。前测后测可以控制较有效的控制历史、成熟的因素,匹配的方法选择被试也较有效的控制了被试选取中产生的误差。
(2)实验方法的选择原理
真实验设计的本质特征在于对影响内部效度的无关变量采取严格的控制并有效地操纵研宄变量。实验设计中综合采取随机取样、前测和控制组等手段。
①随机分配被试是保证实验组和控制祖被试特征相同的有效手段,因为它排除了被试取样偏差导致的系统误差。
②实验设计中还常采取匹配方法,即将在各个与实验相关的因素上相近或相同的被试匹配成对,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两组被试的相等性。但实际上配对的因素的数量是有限的,不可能保证被试的所有相关因素都相同,而且这种方法比较烦琐,因而不如随机取样方法运用得广泛。
③在实验程序安排中,前测和控制组用于消除或平衡无关变量的干扰。实际上由于采用随机取样,使得前测的意义有所降低,因为前测也可能引起一定的练习效应。一般来说,如果采用随机原则选取和分配被试,是否需要前测视具体实验而定。
(3)具体统计分析方法
①t 检验
统计思路:
表示接受游戏产品训练的实验验组前后阅读能力变化;
代表未接受产品训练的控制组或者匹配组前后阅读能力的变化;
就表示接受游戏产品训练引起的阅读能力变化即产品的有效性。
具体统计检验:
分别进行实验组前、后测(
组()相关样本t 检验。
(分别代表相比较的两组的平均数)
计算方法不同。由于研)相关样本(检验,控制组或匹配组前、后测()相关样本t 检验,后测的实验组、控制组()独立样本t 检验,或者后测的实验组、匹配t 检验公式为为两样本平均数差数分布的标准误,
相关样本和独立样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