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发展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客体永久性

【答案】客体永久性是儿童感知觉发展时期中的重要概念。儿童对过去曾经接触或采取过行动的某一客体,当它不在面前时,知道该客体依然存在,并未消失。一般认为,大约在儿童8〜12个月时,即将满1岁的时候,由于动作(特别是手的动作和行走的动作)的发展和言语的产生,客体永久性也开始出现。在儿童条件反射形成以后,不但发展了反映事物个别属性的各种感觉,而且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反映事物的整体知觉。儿童知觉或认识物体的经常存在,要有一个发展过程。一般认为,大约到一岁左右儿童就逐步形成了认识物体的经常性和永久性的能力。这种知觉能力主要表现在知觉常性和客体永久性。

2. 依恋

【答案】依恋是指婴儿和照看人之间亲密的、持久的情绪关系。它表现为婴儿和照看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渴望彼此接近,主要体现在母亲和婴儿之间。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依恋一般可以分为安全依恋型、逃避型和矛盾型。其形成和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前依恋期、依恋建立期、依恋关系明确期、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期。

3. 发展心理学

【答案】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发展心理学是研宄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种系心理发展是指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是研宄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即研宄毕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通常所说的发展心理学指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它研宄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具体地说,研宄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范围,应当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和四个有关的方面。两个主要部分:一是人的认知过程(智力活动)的发展的年龄特征,二是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为了研宄生命全程或个体毕生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这两个主要部分,还必须结合研宄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二是生理因素的发展;三是动作和活动的发展;四是言语的发展。

4. Cohort effect

【答案】Cohorteffect 中文翻译为“同辈效应”。同辈效应是指同龄人群体因生活在类似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经历类似的历史事件而对群体成员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它是横断设计应考虑的因素之一。通常在横断研究中反映出的年龄差异因未能考虑不同同辈之间文化或历史因素的影响,

就可能混淆年龄和同辈效应。不同的同辈间与年龄有关的差异,部分是由他们在成长经历中的文化或历史的差异所导致,而不是由真正的发展变化引起的。

二、简答题

5. 心理学家在研宄儿童言语发展过程的时候发现,无论哪个种族的儿童,其言语发展的过程极为相似。具体表现为:大约1岁时,能说出被他人理解的词;2岁末能说出词组;4〜5岁能说出符合语法结构的句子。这表明,儿童在出生后的4〜5年内即获得了基本的听说能力。试选用两种不同的言语获得理论解释上述现象。

【答案】言语获得理论归结起来有三种:

(1)习得(或经验)论:言语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强调家庭和社会环境对言语发展的重要作用。

①强化说认为,儿童语言的习得是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实现的,强化是学习语言的必要条件,强化的程序是渐进的。言语发展表现为儿童习得的口头反应的增加。

巴甫洛夫和斯金纳都认为,言语的获得是条件反射的建立,而强化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斯金纳还特别强调“及时强化”在婴儿言语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在婴儿言语之后,马上就给予强化,将有利于帮助婴儿形成言语行为。斯金纳把言语的发展看成是通过操作条件作用儿童习得的口头反应数量上的增加。

②模仿说认为,儿童是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通过观察、模仿而学习语言的。

这是由奥尔波特的关于言语获得机制的最早理论。他认为,婴儿言语是对成人言语的模仿,是成人言语的简单翻版。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班杜拉认为,婴儿主要是通过对各种社会言语模式的观察学习,即模仿而获得的,其中大部分是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进行的;怀特赫斯特对传统的模仿学说进行了改进,提出了“选择性模仿”的新概念,认为婴儿对成人言语的模仿是有创造和选择的。

根据语言的习得论,在儿童获得语言的初期,强化依随和即时性模仿存在重要的作用。儿童

,父母就最初的几个单词是在对父母或养育者的模仿和不断强化下获得。儿童说出“爸爸、妈妈”

会给予强化,同时父母也会不断给向儿童呈现一些语言,让儿童进行模仿。

(2)先天论:语言能力是人类与生倶来的。

①先天语言能力说即由乔姆斯基提出转换生成说。

该理论认为,语言是普遍语法能力(知识)的表现,语言获得过程就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换的过程,这个转换是通过语言获得装置(LAD )实现的。儿童获得的是一套支配语言行为的特定的规则系统,因而能产生和理解无限多的新句子,表现出很大的创造性。

②自然成熟说的代表人物是勒纳伯格。

该理论认为,生物遗传是人类获得语言的决定性因素。语言获得是大脑机能成熟的产物,语言获得有个关键期,最容易获得语言的时期是从出生到青春期之间。

根据言语的先天论,言语的习得必须以生理的成熟为基础,因此,无论哪个种族的儿童,其

言语的发展过程都是极为相似的,都遵循单词句、双词句、简单句、复杂句这样一个发展模式。同时在言语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关键期,如果错过关键期,那么言语的发展将受到损害,比如,

,由于错过了言语发展的关键期,即使后来进行言语的训练也仅从小与动物生活在一起的“狼孩”

能掌握很简单的语言。

(3)相互作用论:言语发展是生理成熟、认知发展与不断变化的语言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①认知相互作用论以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论为基础对人类的言语发展做出了解释。

该理论认为,语言是儿童许多符号功能的一种,认知结构是言语发展的基础,言语结构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源于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②社会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是前苏联神经生理学家鲁利亚。

该理论强调儿童与同伴或成人的交往在语言获得中的作用,强调语言环境对儿童的语言输入的作用。

根据言语获得的相互作用理论,言语发生的过程,实质上应该看作是一个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复杂的动态系统的活动过程。在系统发生的初期,即时性模仿和强化依随可能相对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在系统发生的中、晚期,选择性模仿和婴儿自发的言语实践活动则可能起主导作用。而人类所独有的符号表征能力、适宜的发音器官及其活动则是言语系统发生发展的前提条件。

6. 青少年生理发展的一般特点有哪些? 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引发了青少年哪些心理矛盾?

【答案】(1)青少年生理发展的一般特点主要表现在身体外形的变化、体内机能的增强及性的发育和成熟三个方面。

①身体外形的变化

青春期的少年身体发育很快,身高、体重及面部等变化使他们在外形上逐渐接近成人。 ②体内机能的増强

包括心脏压缩机能的增强、肺的发育也明显加速、肌肉力量的增强大脑的发育接近于成人。 ③性的发育与成熟

随着性器官的发育,男女生均出现第二性征。性器官的迅速发育,使青春期女生出现月经。 (2)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引发了青少年下列心理矛盾

①焦虑和抑郁

抑郁一般会表现在情绪、认知和行为上,情绪上的主要症状有压抑、沮丧、对各类活动都不感兴趣,在认知上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衰退、犹豫不决等,还会出现厌食、失眠和精力不旺盛等症状。

焦虑的主要来源中,与学校有关的项目占到了2/3。将近半数学生对大量的家庭作业感到焦虑,一半左右焦虑与离校以后的就业有关。

②青春期精神分裂症

从15岁开始,青春期精神分裂症发病率明显增多,到青年期达到高峰。主要表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