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财政学税收理论与政策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骗税行为
【答案】骗税行为是指以假报出口或者其他欺骗手段, 经过公开的合法的程序, 利用国家税收优惠政策, 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的行为。有骗取出口退税行为的, 依法由税务机关追缴纳税人骗取的退税款, 并处骗取税款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对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的, 税务机关可以在规定期间内停止为其办理出口退税。构成犯罪的, 还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 公共产品
【答案】公共产品是指由以政府为代表的国家机构——公共部门, 供给的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其基本特征是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前者是指公共产品或劳务不因为一部分人的使用, 而将其他人排除在外;后者是指在生产水平既定的情况下, 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减少任何一个人对公共产品或劳务的消费量, 换而言之, 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等于零。
二、简答题
3. 设计消费税制度要考虑哪些主要问题?
【答案】选择性消费税在制度设计时应当考虑的因素主要有:征税范围的选择, 即选择什么样的消费品课征消费税;征税环节的确定, 即采用生产税还是零售税模式;税率模式和征收方式。
(1)选择怎样的范围征收消费税, 要考虑公平、效率和税制整体效应。
选择性消费税是带有调控目的的, 即不完全为了获得财政收入。如此就需要考察消费税要达到既定目的的条件及代价。
(2)消费税的共同特点是单环节课税, 但征税环节设在哪里则涉及两方面论题。
①进出口货物的征税环节, 消费税可按原产地原则和消费地原则征收, 目前多数国家采用后者, 这样一般对进口货物按不高于原产于本国的同样产品的税率课征, 而对出口货物实行退税, 以体现消费地课税原则, 但退税额不大于实际征收额。
②非进出口货物, 可在生产环节、流通环节或消费环节征收。设在生产或流通环节比较简便易行, 但某些产品既可作消费品也可当中间投人品, 例如成品油对汽车使用者为最终消费, 对发电企业则是中间投入品。对中间投入品征税使消费税名不符实, 占用企业资本, 无法体现课税目的特别是非财政目的。此外, 在实行税收分成财政体制以及税款转嫁到消费者负担的情况下, 生产环节消费税会造成税款征收地与税款实际负担地不一致。
(3)税率模式涉及从价和从量。
①在通货膨胀下, 从价税有利于保护税基, 税收随着价格上升而提高。当然如果税率可随着通货膨胀而调整, 那么从量税也可以不受通胀影响。
②对奢侈品征税, 应该采用从价税比较合适, 奢侈品价格高, 采用从价税在税负由富有的消费者负担的情况下, 可随着富有者对奢侈品消费档次的提高(不一定是数量增加)而加重他们的税负, 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收入分配起调节作用。
③有害性产品和资源性产品则可以采用复合税率模式, 通过从价税确保税收与价格的关联, 价格越贵产品档次越高税负越重;在从价税的基础上再从量课征, 可控制消费量。
④从量税方式更适合于生产环节和批发环节以及进出口环节的消费税, 因为在这些环节下, 计税价值不易确定, 特别是在法治还不健全和自觉纳税程度比较低的情况下, 纳税人往往低估进出口产品价值, 税务机关估价困难, 采用从量税比较合适。
(4)征税方式所涉及的价内税和价外税, 在本质上没有差别, 但纳税人的感受不同,
①在没有习惯过多地计较利益得失、税收法治不完善、预算透明度比较低的文化氛围中, 采用价内税会减轻人民缴纳税收的心理负担。
②在相反的文化氛围中, 实行价外税会使税收透明度比较高, 纳税人要求实行价外税的可能性更大。
4. 简述增加公共产品后经济资源配置的平衡变化及其政策意义。
【答案】公共产品是由一个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用的产品或劳务, 是指专门用于满足维系整个
社会群体共同需要的用途的产品或劳务。公共产品具有不可分割性、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
(1)増加公共产品后经济资源配置的平衡发生变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提供私人物品满足个人需要, 是通过价格机制经由民间部门的资源配置实现的, 而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只能通过特定的预算安排或政治程序经由财政的资源配置来实现, 这样, 资源配置的组合就在民间部门和财政部门之间进行。增加公共产品后经济资源配置的平衡是政府的资源配置与市场的资源配置的恰当结合问题。
用Z 表示社会总资源, X 表示民间部门配置的资源, Y 表示财政部门配置的资源, 则Z=X+Y。从图可知, 资源配置存在各种比例的组合[]。
①如果公众期望的配合点在A 点, 实际的资源配置组合点又恰好落在A 点, 此时, 便达成了一项社会均衡的资源配置, 公众的个人需求与社会公共需求在A 点上均可获得满足。
②如果公众期望的组合点在A 点, 而实际的资源配置组合点在B 点或C 点上, 则预示着公众的期望未能实现, 社会资源的配置处在非均衡点上。因此, 若要财政决策符合公众意愿必须选择在A 点的社会资源配置组合。
图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关系
(2)増加公共产品的政策意义:
①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通过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 能够满足社会公共需求, 克服市场经济缺陷, 实现社会供需平衡经济稳定。
②增加公共产品有效满足非生产性社会的公共需要。
③在财政实践中, 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 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这种稳定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熨平经济危机, 减少市场经济动荡, 实现市场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5. 怎样理解公共产品的需求与供给?
【答案】公共产品的特征决定了它不可能按照市场的规则, 由供求双方通过讨价还价达成交易。
(1)需求方面:对于公共产品来说, 由于它的不可分割性和非排他性。所有消费者必须同时消费同等数量的该种产品, 不得拒绝, 单独的消费者无法调整自己的需要量, 不能根据自己的愿望决定取舍。因而, 公共产品无法通过市场定价, 也无法通过市场决定其需求量。
(2)供给方面:从经济学的角度看, 人作为经济人都是理性的, 因而只要有可能, “免费搭车”将会是绝大部分人的一种理性选择。这样, 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中, “免费搭车”心理的出现就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按照市场自愿交易的原则。公共产品的供给量将会出现不足。
6. 试述亚当•斯密以及瓦格纳对于税收原则的基本观点。
【答案】(1)历史上第一次明确系统地阐述税制原则的当推亚当•斯密。他在《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中提出了四原则。
①平等原则。国民应以其所得收入的多少为比例, 向国家缴纳税收。具体表现在:
a. 取消免税特权, 不管是贵族还是僧侣, 都要与普通国民一样依法纳税。
b. 税收保持“中立”, 不能因征税而改变财富分配的原有比例, 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形成或储蓄也不能因征税而受到阻碍和限制。
c .按能力大小比例课税。
②确实原则。课税必须明确决定, 不可含混不清, 征税者不可肆意征收。
③便利原则。征纳手续应当从简, 征税的时间、地点、方法等应尽量使国民感到方便。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