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安徽师范大学Z0816中国古代史(同等学力加试)之中国古代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刘晏理财
【答案】刘晏理财是指唐肃宗、代宗之时刘晏采取的财政改革措施。上元元年,刘晏出任盐铁使,先后掌管全国财政近20年,对财政制度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它的一个鲜明宗旨是:“其理
,始终寓“廉”于理财治政之中,充分体现了廉政之道。其主要内容如下:①改革财以爱民为先”
第五琦的榷盐法,由政府在产地统购食盐,以榷价批发给商人; ②整顿槽运,改陆运为水运,以雇佣劳动替代强迫劳役; ③实行常平法,稳定各地物价。其虽然增加了唐政府的财政收入,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唐政府的财政危机。
2. 批红
【答案】批红又称“批朱”,是指明清时期题本上批写的皇帝谕旨。题本经内阁票拟后呈皇帝御览,皇帝酌定票拟作为自己的批示,用红笔批写在题本封面上,即作为皇帝谕旨下达。其实际上即指皇帝对奏章的批答,是国家最高权力行使的一种形式。但是,明代皇帝多疏于政务,批红权力落入宦官之手,宦官借此擅权干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清代,内阁进本拟签,经皇帝定后,学士照签以朱笔批于本面。
3. 大汶口文化
【答案】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重要的遗存之一,因首先发现于山东省泰安县大坟口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山东省和江苏省。大汶口文化的陶器特征明显,社会经济已发展到较高水平。己发现的许多刻划符号被认为是古老的象形文字。当时的社会已产生严重的贫富分化,私有制逐渐形成,氏族制度瓦解,非常接近阶级社会。
4. 仰韶文化
【答案】仰韶文化是1921年首次在河南绳池仰韶村发现的,距今7000~5000年之间的古人类遗址。仰韶文化属于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文化。其农业、畜牧业、制陶业都己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农业以种粟为主,畜牧业主要饲养猪、狗,制陶业则以表面有彩绘的彩陶最著名。著名的仰韶文化遗址有陕西西安的半坡村遗址和临潼的姜寨遗址。
5. 郑国渠
【答案】郑国渠是指战国时期秦在关中开凿的水利工程。秦国采纳韩国人郑国的建议,并由他主持在关中渭水以北兴修大型灌溉渠。其西引径水东注洛水,长达300余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顷。郑国渠的修建使关中成为沃野,为秦进行统一中国的战争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其也是
迄今为止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
6. 灵渠
【答案】灵渠是指秦朝在岭南地区开凿的水利工程。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秦在征伐南越时,为了转运粮铜,命监御史禄率士兵在今广西兴安县凿渠引湘水进漓江,该渠长达33公里,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对我国南方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7. 户调制
【答案】户调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按户征收赋税的制度。始于东汉末年,献帝建安五年(200,曹操在充、豫两州征收户调,征收物为绵、绢,建安九年(204年),正式颁布户调令,规年)
定每户征收绢2匹、绵2斤,这是历史上首次颁布的户调制度,户调的实行,取代了汉朝以来的
,西晋制定户调式,西晋算赋和口赋,从此与田租一起成为国家的正式赋税。太康元年(280年)
灭亡后,东晋南北朝仍有实行,至太和九年(485年)均田制实施后,户调制被废止。
8. 《甘石星经》
【答案】《甘石星经》是战国时期甘德、石申在长期观侧天象的基础上所著,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德著有《天文星占》8卷,石申著有《天文》8卷,约至西汉后两书皆被尊
,后人合称其为《甘石星经》称为《星经》。这部著作约在6世纪后佚失,散见于《史记》、《汉书》、
《晋书》、《隋书》等史书中。
二、简答题
9. 简述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内容和意义。
【答案】(1)内容:战国时期各国为了争霸和统一的需要相继经过变法和改革,在不同程度上削弱或基本取消了旧有的世卿世禄制度和分土封侯制度,逐步建立起以职官任选制度为特点的新的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制度,各国国君选贤任能,大量选拔下层知识分子进入政府机关,这种制度加强了各国国君的权力和地位。
①在中央,国君原称为侯,战国中期以后相继称王。国君之下设将、相,分掌军事、政治大权,由王直接任命,对王负责。相以下有御史、执法、司徒、司空、廷尉、少府等官,分管兵、刑、钱、谷等事,组成中央政府。
②地方上,逐渐推行郡县制。郡为中央政府管辖下最大的行政区划,设郡守主持政事,另有尉管理军事刑狱。郡下设县,县下设乡,乡下设里,乡有三老、廷椽,里有里正,为地方基层官重。这种由地方基层到中央政府职官制度的建立对于巩固新的政权组织起了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建立上计制度,规定:地方长官每年要把所辖地区的户口、垦田、赋税等预算数字分别写在两片木卷上,一片交给君主,一片留给自己。年终,官吏必须去见君主汇报任务完成情况,君主根据木卷进行考核,并按考核结果给子赏罚或升级降职。
③军事上,各国国君将军权集中在自己手中,军事统帅由国君直接任命,驻外将领不能随意调动军队,必须有国君颁发的虎符为凭方能发兵,维护了国君的权力和地位。
(2)意义:七国经过变法和改革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军事各方面,较前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为日后秦汉时期的进一步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论述题
10.试分析把水之战前后南北政权的特点及其变化。
【答案】十六国时期的历史,以淝水之战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淝水之战前,十六国的历史处于前半期,南北政权体现出不同的特点。
①淝水之战前,南方东晋政权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门阀政治的确立和发展。东晋政权的建立和稳固,是在南北大族的支持下实现的,因此士族门阀在东晋政权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尤其是王导、王敦兄弟,因拥立有功得以掌握机要,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东晋门阀政治发展的表现有以下几点:
a. 政治上,门阀士族几乎把持了全部朝政。东晋一朝,始终是琅琊王氏、颖川庚氏、憔国恒氏、陈郡谢氏等几个士族大族轮流执政,皇帝几被架空。实际上形成了皇帝与大族共同执掌政权的局面。
b. 经济上,东晋门阀士族的特权也大为发展,超过西晋时的水平。士族门阀大土地所有制进一步发展,他们利用政治上的保护,兼并土地,封山占泽,还拥有大量的荫佃客。
c. 士族内部及士族与寒门之间的等级差别进一步加大,界限更加森严。士族在交友、婚宦等方面都同寒门区别开来,并重视家谱编纂和礼法门风,以防止清浊混流,维护自己的特殊地位。门阀势力的扩张,导致了皇权同士族的矛盾,个别士族的专权,也导致了其他大族的不满。东晋初年,曾发生两次规模较大的内乱,即“王敦之乱”和“苏峻之乱”。两次叛乱虽然都被镇压,但充分说明了士族门阀势力的强大,中央获得胜利也是依靠其他士族的力量。从整体来看,东晋皇室一直难以摆脱门阀的控制,皇权同门阀的斗争以及门阀内部的斗争,也一直没有停止过。
②淝水之战前北方政权的特点更为复杂。北方不但政权并立,更迭形势复杂,并且由于多为少数民族政权,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
a. 北方政权众多,有的并立,有的前后相继。把水之战前,有汉、前赵、后赵、冉魏、前凉、前燕、前秦等众多政权。各并立政权互相攻伐,北方社会秩序、经济发展遭到严重破换。
b. 北方的政权除冉魏、前凉外,多为少数民族政权,实行的是少数民族贵族和汉族上层分子的联合统治。各政权内部矛盾重重,各种势力对它们的态度完全视其军事力量的消长而定,强则依附,弱则叛离。各政权的统治基础十分薄弱。
c. 北方各政权大多是少数民族建立的,为了维持本民族在国家政权中的优势,多采取重胡轻汉的政策。各少数民族政权大都采取过杀戮汉族官吏、百姓的措施,即使胡汉联合、部分汉化后,也没有完全放弃对汉人的防范。这在政权职能分配、权力分配上都有所体现。民族矛盾在北方各政权中始终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和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使形势更加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