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718美学原理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美育
【答案】美育是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作为感性教育和趣味教育,致力于完善人的基本素质,实现人类自身美化,拓展人的精神世界,塑造完美的人格,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2. 味
【答案】“味”是中国传统的一个美学范畴。它不同于“五味”的“味”,最早使用这个美学范畴的是老子。“淡乎其无味”是老子对“道”的理解,恬淡的味是最高的味。后来陶潜、王维、司空图、梅尧臣、苏轼等人都延仲发展了这种思想,从而形成了中国美学史和中国艺术史的一种审美趣味和审美风格——平淡。
3. 实体
【答案】实体是一个哲学概念。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认为变化着的事物有一种永恒不变的基础,就是实体。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体就是永远运动着和发展着的物质,它是有可区别性且独立存在的某种事物,但它不需要物质上的存在。实体还可以被视为包含子集的集合。在哲学里,这种集合被称为客体。
4. 古希腊悲剧
【答案】古希腊悲剧起源于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庆典活动。戏剧大都取材于神话、英雄传说和史诗,所以题材通常都很严肃古希腊悲剧主要不是写悲,而是在于表现崇高壮烈的英雄主义思想。亚里士多德认为古希腊悲剧“描写的是严肃的事件,是对有一定长度的动作的摹仿; 目的在于引起怜悯和恐惧,并导致这此情感的净化; 主人公往往出乎意料的遭到不幸,从而成悲剧,因而悲剧的冲突成了人和命运的冲突”。悲剧的目的是要引起观众对剧中人物的怜悯和对变幻无常之命运的恐惧,由此使感情得到净化。悲剧中描写的冲突往往是难以调和的,具有宿命论色彩。
5. 《画理探微》
【答案】《画理探微》是中国现代美学家邓以蛰所著的美学著作。它从美学、哲学上分析和论述中国绘画与历史,并提出了历史与理论相结合的一个中国绘画美学体系的架构。
6. 世界文学
【答案】世界文学是指由各民族文学互相交流、互相借鉴而融汇发展形成的世界性的文学,与民族文学相对。世界文学这一概念最早由歌德提出。他于1927年与爱克曼谈话时,说自己读了
中国小说《好述传》得到的启示,认为世界文学的时代己经到来。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社会经济的角度也敏锐地觉察到这一点,在《共产党宣言》中正式向全世界宣布“世界文学”的形成。对“世界文学”的概念有两种理解:今后的文学产品越来越世界化。现代世界,由于交通便利和传播媒介手段的现代化,尤其是全球信息网络的开通,以及语言障碍的渐次破除,整个人类文化已连为一体; 由于将人类各民族的文学遗产看作是世界的公共财产,这样文化的民族性渐次让位给世界性。
7. 技术美(功能美)
【答案】技术美(功能美)给人的愉悦是一种复合体,包括生理快感,美感和某种精神快感。在当代,越是高档的产品,美感在这个复合体中占得比重就越大。
8. 美学
【答案】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关于美的问题包括美的普遍本质,美的根源、特征、形态及美的主客观统一性等; 美感问题包括美感的性质、特征及影响美感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因素与心理因素等; 审美活动规律包括审美经验与审美意识的形成、美育的有效实施等,美的创造活动规律包括提高审美主体的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包括人们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各种艺术创作,在生活中创造美等。
二、论述题
9. 刘熙载:“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一‘丑’字中丘壑未易尽言。”结合这句话谈谈中国古典美学中丑的审美意义。
【答案】刘熙载的“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一‘丑’字中丘壑未易尽言”。这句话是指怪石之所以“以丑为美”,所以“陋劣之中有至好”,是在于它表现了宇宙元气运化的生命力。这一审美观,发源于庄子的命题,即美与丑可以转化、神奇可以化为臭腐。
(1)中国古典美学对丑的认识
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美”与“丑”并不是最高范畴,而属于较低层次的范畴。在中国美学史上,人们对于“美”和“丑”的对立,并不看得那么严重,并不看得那么绝对。人们认为,无论是自然物,也无论是艺术作品,最重要的,并小在于“美”或“丑”,而在于要有“生意”,要表现宇宙的生命力。这种“生意”,这种宇宙的生命力,就是“一气运化”。
(2)中国古典美学中丑的审美意义
①艺术家在自己作品中创造丑怪的形象
历史上出现了一些艺术家,着意在自己作品中创造丑怪的形象。唐代韩愈就常常用艰涩难读的诗句描绘灰暗、怪异、恐怖的事物,所以刘熙载说:“昌黎诗往往以丑为美。”杜甫诗中也常常描绘丑的事物和景象,并且常常使用“丑”“老丑”一类的字眼。书法家中追求丑怪的人就更多。清初的傅山甚至直接喊出“宁丑毋媚”的口号。在这些艺术家看来,艺术中的“丑”不仅不低于“美”,而且比“美”更能表现生命的力量,更能表现人生的艰难,更能表现自己胸中的勃然不可磨灭之气。
②以美为主,以丑衬美的审美意识,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丑的特征因美的对照而更加显著,反之亦然。唐代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以死寂病态的丑来衬托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和自然的壮美,这种以丑衬美的汰识早于西方近千年。丑的表现往往在使人们在感官上对世界的认识更鲜明、更深刻。
③化丑为美,即把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是中国美丑观的又一重要观念其效果是通过对丑恶现象的艺术加工引起审美快感。因为艺术所展示的不是现实中原封不动的丑,而是被赋予了艺术形象的对象,它的内容会引起人们道德伦理的批判,而形式却给人以艺术享受,唤起审美快感。甚至很多人认为丑的形象比美的形象更具感染力和冲击力。这里的化丑为美又分两种,即由人物外表丑化为对象心灵美的,和化人物丑为作家美的。丑显示着生命力的旺盛,勃发着一种恶狠的,自虐性的快感。
10.论述美学史上关于喜剧的本质的探讨。
【答案】(1)唯心主义美学
①唯心主义的美学家否定喜剧的客观现实基础,他们或者从主体的感受出发,或者从绝对精神出发说明喜剧的本质。
②具体观点
a. 康德曾从主体的感受出发研究喜剧的效果——笑。他认为“笑是一种从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的感情”。康德的这种看法,虽然指出了喜剧的心理特征,但并没有揭示喜剧的本质。
b. 黑格尔是从绝对精神的发展去研究喜剧,他认为喜剧是“形象压倒观念”,表现了理念内容的空虚。这种观点虽然从属于他的唯心论的体系,但是里面包含了辩证法的合理因素。
③唯物主义的美学家首先肯定喜剧的客观基础,认为喜剧反映特定的生活对象
a. 亚里士多德从摹拟说出发,提出“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摹仿”。并指出喜剧与生活中丑的联系。
b. 车尔尼雪夫斯基从唯物主义出发提出了关于喜剧本质的一些卓越的见解。他认为当丑带有荒唐和自相矛盾性质的时候,才会使人感到滑稽可笑。
c. 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从人本主义的立场去研究喜剧。他不是从历史的辩证发展上去理解生活。因此,仍不能科学地说明喜剧的本质。
(2)马克思主义美学
①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喜剧观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解的基础上。
②具体观点:马克思所说的笑剧,主要指的是社会生活中的否定方面,即讽刺性喜剧。因为陈旧的生活方式走进坟墓时,往往具有这样的特征,即“用另外一个本质的假象来把自己的本质掩盖起来”。这正是陈旧生活方式的一种自我讽刺。
③评价
a. 这些深刻的论述,闪耀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战斗性。
b. 马克思关于喜剧的论述主要是结合当时德国政治斗争的情况而提出的。虽然不是直接对喜剧的本质下定义,但是对于人们研究喜剧理论(如喜剧的本质、特征、形成的条件等),有着普遍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