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政教部615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苏联模式及其特点。
【答案】(1)苏联模式
苏联模式是指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一整套路线、方针和政治、经济、文化管理体制的总称。苏联模式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①它是社会主义的模式,就是说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②它是苏联的,就是说它在具体体制方面体现与反映了苏联的具体国情与当代时代的特点。 斯大林是苏联模式的主要创造者,因此苏联模式又被称之为斯大林模式。
(2)苏联模式的特点
苏联在具体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的基本特点是高度集中,分别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①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社会主义的有计划的经济体制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a. 在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上,国家机关是经济管理的主体,而企业只是国家机关的附属物; b. 在计划和市场的关系上,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转以及各个企业的经营活动,都是靠国家下达指令性计划来指挥,即“国家计划就是法律”;
c. 经济管理的方法上,国家管理经济的方法以行政方法为主,即主要按照行政隶属关系,通过行政命令、行政干预来实现对经济的管理,忽视经济杠杆的作用。
②政治体制上集权
苏联政治体制在运行中存在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
a. 党政不分,以党代政;
b. 是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地方权力向中央集中,行政区划批准权、经济管理权进一步向联盟中央集中,社会各层次的重要决策都由中央集中做出;
c. 在权力运行上,党内最高权力集中于一人,逐渐形成了个人集权、个人专断的状况;
d. 在民主建设上,疏于民主制度建设,民主监督机制不健全,在重大事务和重大决策中较多地运用行政强制手段;
e. 在法律建设方面,不仅法律体系不完善,而且法律也缺乏权威性,安全机关有法不依、不依法办事,甚至破坏法律的事情屡屡发生;
f. 在组织机构上,监察委员会成了中央委员会的下设机构,其任务也由监察党中央决策机构变成监督党的决议的执行。
③文化建设和文化管理体制
斯大林时期在文化体制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a. 十分重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教育;
b. 注重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和发展科学技术,强化对文化事业的领导和管理。
2. 马克思提出:判断一个变革时代不能以该时代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马克思是如何从这个视角揭示资本卞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性的?
【答案】(1)马克思是辩证唯物主义者,在看待人类社会发展问题上坚持辩证的唯物主义立场,批判唯心主义的历史人物决定论,他从客观的现实出发从人类生活的实践出发找到了推动人类前进发展的动力,认为决定社会变革的力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这个力量,这一矛盾体系是根本力量;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力具有反作用。正是由于生产力的根本基础作用以及生产关系的影响才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进发展。具体在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其趋势只能是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3. 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相互对立呢? 搞清这些道理,对于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会有什么帮助?
【答案】(1)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相互对立的原因分析: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存在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社会意识到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统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又具有反作用。
社会意识不是消极被动地反映客观实在,它具有相对独立性,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是相互对立的,这些都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社会意识独立性主要表现在: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在同样的社会存在条件下,不同社会主体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未必都是最高的; 某些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却可以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
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及其统一性,决定了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也必然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同时,社会意识诸形式均有自成系统、前后相继的历史链条,各自具有历史的继承性。这些意识在相互间的影响中会有其不同反应。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正因如此,处于同一时代条件下人的思想、观念会丰富多彩,出现很大差异甚至产生对立。
(2)正确地认识这些道理,对于正确而充分地发挥人的能动作用,正确而辩证地鉴别客观存在中的一切事物,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积极汲取社会现实中一切人类积极的科学人文成果,摒弃或反对错误的思想行为,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具有巨大的意义。
4. 为什么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
【答案】(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运用掌握的巨额资本投入社会再生产过程,兴办那些私人资本无力兴办的、适应新科技发展要求的巨大新兴工业企业,从而部分地克服了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
②资产阶级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这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有利于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促进社会经济较为协调地发展。
③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
④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信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 ①国家垄断基本主义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 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为了更好地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的经济关系调整。
二、论述题
5. 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说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必然性。
【答案】(1)从理论上说
①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由于生产高度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而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②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未来社会的构想抓住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特征,揭不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势,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这一理论是在揭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客观规律的过程中来研究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不能直接运用于具体的现实生活。只有把社会主义的普遍原理同各国特殊的历史环境和具体的国情相结合,从实际出发对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加以具体化和再创造,才能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