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853政治经济学之政治经济学教程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财政政策

【答案】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通过变动财政收入和支出,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以实现既定目标的经济政策。更确切地讲,是通过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进行的主动选择,来直接影响整个经济中的总支出进而影响经济活动总水平,以实现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目标的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主要通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变动政府支出指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它利用政府预算(包括税收和政府支出)来影响总需求,从而达到稳定经济目的宏观经济政策。其特点是政府用行政预算来直接控制消费总量和投资总量,调节国家的需求水平,使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理想的均衡状态,从而促进充分就业和控制通货膨胀。从其内容上看,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前者的政策手段主要是税率,后者的政策手段主要是政府购买(支出)。从对经济发生作用的结果上看,财政政策分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前者是指降低税率、增加转移支付、扩大政府支出,目的是刺激总需求,以降低失业率。后者则包括提高税率、减少转移支付、降低政府支出,以此抑制总需求的增加,进而遏制通货膨胀。财政政策是需求管理的一种主要手段。

2. 进口替代战略

【答案】进口替代战略是发展中国家试图通过限制和替代外国工业品的进口,保护和促进本国工业发展,以实现本国工业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战略。20世纪50-60年代,在发展中国家出现了进口替代型工业化的高潮。

3. 私营经济

【答案】私营经济是指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为基础、以雇佣劳动为特征、以获取利润为生产经营目的的私有制经济。私营经济与通常所指的资本主义经济不是一个含义,而是特指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仍然保留的私人经济。私营经济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对于促进生产发展、活跃市场、扩大就业、更好地满足人们多方面地需要等,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4. 贮藏手段

【答案】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贮藏起来的职能。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既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也不能是价值符号,而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货币贮藏能够自发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当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减少时,多余的金属货币就会从流通中退出,贮藏起来; 当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增加时,贮藏的货币就会自动地加入到流通过程。

5.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答案】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或者说同一生产商品的劳动可以从抽象形态和具体形态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的具体劳动,性质上是不同的,因而形成使用价值的多样性。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不以社会形式为转移的永恒范畴。具体劳动虽然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

抽象劳动即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如果抽象掉生产商品劳动的具体形式,则所有劳动都是人们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这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的凝结形成商品的价值。抽象劳动作为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在本质上没有差别,只有量的不同。抽象劳动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历史范畴。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在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非劳动的自然物质的原子。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两重性,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它们是统一的,即不管劳动的具体形式如何,都同时是抽象劳动的支出。它们又是对立的,有区别的。

6.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答案】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是指由全社会范围内联合起来的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实现形式。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全民所有制经济中,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是完全平等的,产品归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和分享,从而形成了全体劳动者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共同的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由于全民所有制实现了劳动者在全社会范围内对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实现了全社会范围内的生产资料公有化,因而它是公有化程度比较高的公有制形式。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主要经济基础,它的发展状况如何,决定着整个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发展方向。

7. 产业结构

【答案】产业结构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也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金、人力资源和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

研究产业结构,首先必须对整个社会的产业体系进行分类,而不同的标准又可形成不同的分类体系,主要有:

(1)两大部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划分法,这是按产品使用价值不同所做的分类。它与轻重工业的分类密切相关,我国习惯上把主要生产生活消费品的工业称为轻工业,而把主要生产生产资料的工业称为重工业。

(2)三次产业(第一、二、三产业)划分法。它把全部经济活动划分为三次产业,虽然由于标准不同,各国具体的归类口径有所不同,但大类上是基本一致的。我国自1985年开始采用的划分标准是:第一产业一一农业(农、林、牧、渔):第二产业一一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一一其余社会经济活动,主要是服务业。

(3)按生产要素的密集程度划分,即按资源投入的相对比例划分,有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但是,不同国家由于发展阶段和资源供给条件不同,即使生产同一产品的产业,其资源组合比例也是不一样的。

(4)按使用的原料和经济活动的次序,一般把整个工业划分为采掘业和加工业,后者还可进一步分为粗加工的原材料工业和深加工的制造业。

8. 卖方市场

【答案】卖方市场指因产品短缺而供不应求的市场形势,此时卖方在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市场竞争主要表现为买者之间的竟争。在这种市场形势下,或者是市场价格自由上涨,或者是政府对价格进行管制,乃至对要素和产品实行配给制,以使供求矛盾得到解决。在社会实行价格管制或配给制的情况下,价格和数量基本不对供求起市场调节作用,形式上的供求平衡是一种低交易量的短缺经济中的“平衡”。在卖方市场形势下,供给方缺乏技术创新和产品改造的动力,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发展。

9. 货币的支付手段

【答案】货币的支付手段是指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利息、工资等的职能。支付手段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中赊账买卖的出现而产生的。

货币在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时,首先要完成两种职能:

①对所卖商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②执行观念的流通手段的职能。可见,支付手段职能的产生,要以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职能的存在为前提。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出现后,一方面解决了现金交易中买者暂时不能支付货币的矛盾,从而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但是另一方面,扩大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随着支付手段的发展,商品生产者和交换者之间会形成错综复杂的债权和债务关系,只要有一个债务人不能按期偿还债务,就会形成一系列连锁反应,从而加深了商品经济的矛盾,扩大了形成货币危机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