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651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基础之普通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编码特定原则(encoding specificity principle )

【答案】编码特定原则是指学习时对整个情境特征一起编码贮存的心理现象,即在学习时进

,如果检索时的内外在情境和编码时的情境行编码工作后(包括学习材料及学习时的内外在情境)

相似,则情境可提供额外线索,记忆较容易提取。

2. 返回联系

【答案】返回联系,又称反馈环节,指当刺激(输入)作用于感受器之后,神经兴奋沿传入神经传递给大脑中枢,再沿传出神经控制效应器的活动(输出); 效应器的活动情况又作为刺激信急(输入)返回作用于感受器,进而通过大脑中枢的调节影响效应器的活动(输出)。

3. 高原期

【答案】高原期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的一定阶段,此阶段,产生学习效率降低,学习进步的速度减慢甚至停滞的现象。高原期是练习成绩一时性的停顿现象,它与生理的极限和工作效率的绝对顶点是不同的,并不是所有的技能学习中都必然存在。人类在任何学习中,都会产生程度不同的“高原期”。产生原因主要有:心理障碍、方法障碍、知识障碍、思维障碍等,研究发现,旧的技能结构的限制可能是引起高原期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4. 心境

【答案】心境是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漫性,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一切事物。心境持续时间有很大差别。某些心境可能持续几小时; 另一些心境可能持续几周、几个月或更长的时间。心境持续时间的长短,与人的气质、性格有一定的关系。心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心境对人的生活、工作、学习、健康有很大的影响。人的世界观、理想和信念决定着心境的基本倾向,对心境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5. 动机

【答案】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美国心理学家武德沃斯被认为动机是决定行为的内在动力。具有三方面功能:激发功能,激发个体产生某种行为; 指向功能,使个体的行为指向一定的目标; 维持和调节功能,使个体的行为维持一定的时间,并调行为的强度和方向。

6. 表象

【答案】表象是指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讲,表象是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这种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表象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并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概括的认识; 同时,表象也促进了问题解决。

7. 气质

【答案】气质是指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说的脾气、秉性。人的气质是先天形成的,决定一个人的成就。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就是我们平时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制约。气质本身无好坏之分,气质也不能

8. 注意广度

【答案】注意广度指个体在一瞬间(

广度可用速示器测定。实验表明,在秒内)能清楚觉察或知觉到的对象数量。视觉注意秒内,成人一般能认清8个~9个黑色圆点,4个~6个没有联系的外文字母,3个~4个几何图形; 3个~4个没有内在联系的单个汉字,5个~6个内容联系的汉字。注意广度的扩大,有助于个体在同样时间内输入更多信息,提高工作效率。

二、单选题

9. 根据J. LeDoux (1986,1993,1996) 的研究表明,以下哪个脑区是情绪过程的重要区? ( )

A. 海马回

B. 杏仁核

C. 丘脑

D. 扣带回

【答案】B

10.强调前后学习的情境相似性对迁移效果影响的理论是( )。

A. 经验概括说

B. 共同要素说

C. 关系转移说

D. 结构匹配说

【答案】B

【解析】相同要素是指相同的刺激与反应联结,刺激相似而且反应也相似时,两情境的迁移才能发生,相同联结越多,迁移越大。而经验概括说强调概括化的经验在迁移中的作用,认为迁移更多的是依赖于对一般原理的理解以及这种理解在新旧情境的相互关系中的作用。关系转移说认为迁移产生的实质是对事物间关系的理解; 结构匹配说假定迁移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表征匹配的过程,表征包括事件的结构特征、内在关系与联系等,若两表征匹配,则可以产生迁移。

11.第二反抗期反抗的主要指向是( )。

A. 父母

B. 老师

C. 同学

D. 自身

【答案】A

【解析】“第二反抗期”一般指12-15岁这一年龄段的孩子的心理特征。这段时期的孩子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急剧变化时期,他们对父母的管教深为反感,甚至在行为上发生反抗。

12.吉布森的视觉悬崖是用来研究婴儿( )知觉的。

A. 时间

B. 运动

C. 方位

D. 深度

【答案】D

【解析】吉布森通过视觉悬崖装置的实验发现6个月的婴儿就已经具有深度知觉。

13.个体在意外事件或危急情景出现时表现出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被称为( )。

A. 愤怒

B. 心境

C. 应激

D. 激情

【答案】C

【解析】心境是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激情是指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应激是指人堆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14.( )能够很好地解释在某些情况下人为什么对一些刺激“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现象。

A. 过滤器理论

B. 衰减理论

C 认知资源理论

D. 双加工理论

【答案】A

【解析】人在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时,注意指向的范围就缩小。过滤器理论认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

15.强化说是运用( )来解释言语的获得的。

A. 模仿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