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神府煤矿能源开发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关键词:土地生态安全,神府矿区,矿山开采,地质灾害

  摘要

通过对神府矿区土地生态安全定量计算,从而对区域土地生态环境进行安全分级区划,并根据研究区特点制定符合客观实际的土地生态调控对策,对维护区域土地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区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北缘和毛乌素沙漠东南缘,气候干旱,水土流失与风沙侵蚀严重,土地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加之近年来煤矿能源工业的快速发展,对矿产资源进行无限制开采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针对研究区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及煤矿开采导致的地质灾害等问题,通过土地生态安全测评确定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程度,并讨论区域土地可持续发展调控对策。
本研究通过收集TM遥感影像、气象数据、土地荒漠化数据、工程地质类型数据、煤矿开采分布数据、地质灾害数据、土壤类型数据等,采用标准化植被指数、美国通用水土流失方程(USLE)等数学模型,通过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和变异系数法测算研究区土地生态安全状态,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安全等级分区。旨在研究矿区土地安全的分布规律及空间差异。研究结果如下:
(1)建立了煤矿开发区生态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分别以植被覆盖度、土壤侵蚀量、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土地荒漠化程度和工程地质类型为评价指标,通过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计算得到矿区土地生态安全测评结果,按照土地生态安全等级和地理要素分布特征将研究区分为极不安全区、不安全区、较不安全区、临界安全区和较安全区。其中,极不安全区占4.62%,不安全区占14.20%,较不安全区占33.16%,临界安全区占30.20%,较安全区占17.83%。较不安全区所占比重最大,其次为临界安全区,说明研究区土地安全程度总体偏低,应尽快采取措施整治土地生态环境,规范区内采矿及各类生产活动。
(2)煤矿开发区土地生态安全程度空间差异大。较安全区与临界安全区主要分布于窟野河(乌伦木兰河)中下游及其东南部广大区域;较不安全区主要分布于秃尾河下游和窟野河中游流域,与不安全区交错存在;极不安全区与不安全区主要分布于麻家塔沟流域和新民镇一带。综上所述,河流两岸土地安全性普遍较低。
(3)影响土地生态安全分区因素复杂多样。极不安全区受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影响最强烈;不安全区的形成受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和植被覆盖度指标影响较大;毛乌素沙漠地带的较不安全区主要受植被覆盖度和工程地质类型影响,黄土高原地带的较不安全区主要受土壤侵蚀、工程地质类型和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影响;毛乌素沙漠地带的临界安全区主要受植被覆盖度和荒漠化程度影响,黄土高原地带的临界安全区主要受土壤侵蚀量和工程地质类型影响;毛乌素沙漠地带的较安全区受工程地质类型影响最大,黄土高原地带的较安全区受植被覆盖度和工程地质类型影响较大。
(4)人类活动是影响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煤矿开采活动主要通过地质灾害的发育发生影响土地生态安全,在地层较软弱地区进行大面积采矿活动,极容易造成地质灾害。此外,人类生产生活中对道路开挖坡脚等也是该区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方式。
本文的特色:
(1)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与变异系数法相结合,避免了人为主观影响,提高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2)对各安全区主要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研究内在的成因机制,为能源开发区土地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3)对神府矿区土地生态安全进行综合评价并进行安全等级分区,根据分区结果针对不同区域实现有效的调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