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

关键词:重动句; 语法; 语义; 语用; 功能

  摘要


汉语重动句是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句式,它产生于宋金时代,距今已有八九百年的历史。但因古代汉语中VOC句式(C即本文的R)的存在,重动句的使用并不多见,直至明清时代VOC句式衰落并逐渐消失之后,重动句才开始较多地出现于白话作品中。
重动句由VO、VR两个结构项构成。其中的动词位置具有开放性,任何能够带宾语和补语的动词都能出现在重动句中。但亦具有倾向性,一些种类的动词更容易进入重动句中。其中V1为非限定性动词,不能表达时间信息,因而不能带任何体标记。而V2则为一个限定性动词,可以带体标记以表示相关的时间概念。两者在带修饰性成分的能力上也有显著的区别:V1很少带其独立的状语,而V2则能十分自由地被状语修饰限定。出现在重动句的宾语位置上的成分,则更为自由。可以是各种性质的成分。但仍以名词性成分为主,可以是单个的名词,也可为名词性词组。重动句的补语我们按其形式上的不同可分为粘合式补语和组合式补语两大类。
对重动句进行语义的分析,我们主要从VP1和VP2的语义关系及重动句补语的语义指向两方面进行考察。重动句的VP1一般是说明VP2的方式、原因和事件,而VP2则是用来说明VP1的状态、结果及动作持续的时间、到达的地点、重复的次数及程度。重动句的语义重心一般在VP2,但在特殊的语用要求下,VP1也可以成为全句的语义重心。我们根据VP1和VP2的语义关系可将重动句分为致使性重动句和非致使性重动句两类。重动句的补语语义有四个指向,分别指向S、V、O1和O2,此时的补语分别与S、V、O1和O2构成隐性的表述关系。
现代汉语能在句中同时引入动词、宾语和补语的句式并非一种,包括重动句与“把”字句等多种句式。在本文中,我们主要考察重动句与“把”字句在使用上各自出现的条件与语境。我们发现当表达同一种意义时,是使用重动句或是“把”字句主要是由补语的语义指向而决定的,两者的使用在某些情况下互相排斥,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则呈现出交叉状态。
重动句的语用功能也分为两类,一类是句式自身的语用功能,它具有评议性和超常性的特点;另一类是重动句在语篇中的语用功能,它可以在文中需交待相关背景而又限于篇幅无法展开时,简要地将背景引入。
那么重动句的功能到底为何?前辈学者已有论述,认为是为了解决“动宾争补”的矛盾。我们以格位理论为依据,认为使用重动句的原因是:凡是句中具有语音形态的名词都需被指派格位。在现代汉语中补语不能与动词分开,需直接接在动词之后,那么动词后的位置即为补语所占据,而主格又为主语所占据,充当宾语的名词就无法被指派格位,所以将动词重复之后带上名词,从而给名词指派了宾格的格位,这样就产生了重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