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密教源于大乘佛教,自公元3世纪兴起于印度,经原始密教、持明密教阶段之后,7世纪上半叶和中叶,分别在西南印度和东南印度兴起了尊奉《大日经》的真言密教和以《金刚顶经》为根本经典的瑜伽密教。尤其是在瑜伽密教阶段,密教的哲学、修行、方法论都趋于成熟和完善。
瑜伽密教密法在思想上,受瑜伽行派转识成智等思想影响,转五佛为五智,观五相成身,现证菩提;在实践环节更上一层,突出瑜伽观想,运用丰富的象征手段和精巧的构思,构建出具规模、互关联、成体系的密教神祇体系,使密教神团得以丰富,神祇体系得以条理化。
厘清瑜伽密教如何实现纷繁神祇的规整化,挖掘背后的象征思想,通过神祇间的关系,展现隐匿的思想关联,从而构建瑜伽密教的神祇体系,延展探索其对后期密教产生的影响等诸多问题,是本文的根本目的。金刚界曼荼罗神祇的研究对于丰富和深化宗教学理论、构建尚属空白的密教神祇体系、深入了解唐代密宗教法在中日两国及非汉地所产生的影响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正是藉此理论意义,紧扣主题,从神祇体系的宏观把控和神祇个体的微观关联入手,对瑜伽密教金刚界曼荼罗神祇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研究。
金刚界曼荼罗是金刚界密法的核心,各神祇又是体现曼荼罗法思想的根本载体。金刚界曼荼罗中的神祇数量众多,一般将其划分为佛、菩萨、金刚、宝和羯磨五部。本文兼顾教义思想的体现和宗教学科对神祇的划分,将金刚界曼荼罗神祇分佛、菩萨、金刚、明王和天王五大类,单列最具特色的金刚类,这既是对五部划分的突破,也是一次全新的诠释和全方位的考量。
瑜伽密教金刚界神祇数目虽称恒河沙数,但依旧有规律可循。众多神祇万变不离其宗,围绕着“同体异身”的神祇模式有序存在。“同体异身”即身异而体同,指不同位格的神祇具有同一的体性,也就是佛、菩萨、金刚、明王等不同身份神祇,都不过是同一本体的不同显现,有“二位一体”、“三位一体”、“四位一体”之分。
同体异身模式中始终不可或缺的即是金刚类神祇,他们也是瑜伽密教密法之所以称“金刚界”的关键。金刚手是金刚类中的重中之重,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也是金刚神众体系建立过程的缩影。从最初的金刚力士到大乘佛教中的密迹金刚,从众金刚队伍的领袖金刚密迹主到十九执金刚之上首的金刚手,最终发展到所有神祇受灌顶后得金刚名而组成的金刚界,由少到多,脉络清晰,影响力越来越大,乃至晚期密教几个密法体系的主角都称“金刚”,诸如“密集金刚”、“胜乐金刚”、“时轮金刚”。明王类神祇,也是体系的关键点之一。瑜伽密教五大明王中,不动明王、降三世明王和大威德明王是密教神祇发展史中经久不衰的角色,重视军荼利明王、改造金刚夜叉明王是瑜伽密教明王信仰的一个新局面。四波罗蜜是瑜伽密教女性神祇的代表,象征修行者即身成佛到彼岸理应具备的四项条件。
金刚界曼荼罗神祇体系中的神祇在整个密教神祇史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体系除具有鲜明自身特色外,还呈现“容之有道”的高级包容性。金刚类神祇在大瑜伽密教、无上瑜伽密教阶段以及无二瑜伽密教阶段发展呈现不同的态势,对晚期密教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