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论知青小说中的农民叙事

关键词:知情小说,知青作家,农民

  摘要

生长在红旗下的知青作家们由于政治的因素与农民发生了深刻的情感联系,
并在与农民的进一步接触中较为深刻地理解了农民。这一过程对知青作家们的思
想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由此获得了平民的视角,这也使得他们后来写作的
关于农民叙事的文学作品有了进入乡土文学史的可能。本论文以知青小说中的农
民叙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来探究知青(插队知青)是怎么样去表现农民的,表
现农民的角度是怎样的,以什么样的视角来看待农民,知青表现出来的农民有多
大程度的可信性,和回乡知青的表述有什么不同。他们的独特身份和独特视角对
于他们要表现的农民有哪些优劣势。总之,本论文旨在理清知青与农民之间的复
杂关系和表现形态。
本论文总共分为五大章。绪论、结语两大章,正文三大章,每章三小节。下
面大体介绍各章内容。
绪论部分分为两小节。第一节介绍了知青作家这个独特群体的发展形成过程,
为全文论述的顺利展开解决相关背景问题。第二小节谈知青作家们基于生活体验
的写作方式。在上山下乡这样的时代潮流中,在艰苦的农村生活中,他们深刻的
生活体验最终升华成为宝贵的生命体验。绪论部分的主要任务是为正文农民叙事
的展开提供必要一些的准备工作,同时对国内外在这一问题上的研究进行必要的
梳理,并指出本论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第二部分主要论述新时期知青农民认同的产生过程。在知青作家们上山下乡
之前,由于国家意识形态的灌输,这一代人对于农民的想象被明显地贴上了意识
形态的标签,那是一种“高大全”的理想农民形象。而知青下乡后所遭遇的真实
农民形象与想象中的农民的相遇给他们带来了强烈的心理冲击,同时这一冲击过
程迫使这一代人开始学会反思革命,反思政治,最终在与农民的实际相处中形成
了坚定但不无脆弱的农民认同。可以说,在心理上知青作家们对农民形成了坚定
的认同,但在生理上他们却更急于摆脱农民的生活环境,只有在很多年以后,在
他们确信他们不用再担惊受怕,而城市生活又不尽如意的时候,农村和农民又共
同组成了他们的乌托邦世界。
第三部分分别论述了不同阶段知青作家有关农民叙事的内部差异。从叙事视
角,现代性话语角度,反讽和解构三个方面来分别论述。知青和农民互为他者的
II
视角为他们提供了独特的写作视角,在写作中,他们运用现代性的话语来进行反
封建和反阶级斗争。而有些知青作家则从知青内部来对知青话语进行反讽与解构,
为文学和历史提供了鲜为人知的知青形象。
第四部分论述了不同类型知青有关农民叙事的差异。乡村和城市作为两大不
同的生活领域,活动在这两大领域的主体是完全不同的,这也决定了他们的意识
形态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形成了以乡村和城市为主要背景的两大不同话语域板
块。这部分正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插队知青和回乡知青的农民叙事进行了不同研究。
插队知青的“城里人——农民”的双重身份和“城市——农村——城市”的不同
生活经历有利于他们获得双向的视角,同时在心理上又容易产生强烈的漂泊感,
因此,插队知青的归属感较弱。相比较而言,回乡知青土生土长的本土经历让他
们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认同农村和农民,从而成为中国新一代坚定的“地之子”,但
是他们在与农民的对话过程中也不是畅通无阻的。可以说,不管是插队知青还是
回乡知青,他们都在抽象意义上来说是底层人民的 “忠实”代言人和利益维护者,
但在实际操作中又有很大的差别。
结语部分除了对本论文进行整体梳理外,主要介绍了本论文研究对象的独特
性和文学意义。知青作家对于农民的叙事以生活体验为基础,采用文化互渗的视
角,运用现代性的话语武器,为乡土文学中的农民叙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关键字:知青小说,知青作家,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