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630古代汉语之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填空题

1. 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一诗中有“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两句,这两句中提到的这位诗人是南齐的____,“澄江净如练”出自他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一诗,这句诗的上一句是____。

【答案】谢脁; 余霞散成绮

【解析】谢眺最突出的贡献,是对山水诗的发展和对新诗体的探索。在山水诗方面,他继承了谢灵运山水诗细致、清新的特点,形成一种清新流丽的风格。如他的名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中明媚秀丽的景物与诗人思乡的情思自然融合,显得深婉含蓄,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李白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诗中就赞叹道:“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希。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足见其感人之深。

2. 两宋词坛上,____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答案】柳永

【解析】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他现存213首词,用了133种词调。而在宋代所用八百八十多个词调中,有一百多调是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于是词至柳永,体制始备。

3. 东晋玄言诗的代表人物有孙绰和____。

【答案】许询。

【解析】东晋玄言诗的代表人物是孙绰和许询。对此,《续晋阳秋》、《宋书·谢灵运传论》、钟嵘《诗品》皆有一致的看法。玄言诗是一种以阐释老庄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的诗歌。玄言诗约起于西晋之末而盛行于东晋。代表作家有孙绰、许询、庚亮、桓温等; 其特点是玄理入诗,以诗为老庄哲学的说教和注解,严重脱离社会生活。

4. 汉初传授《诗经》的有四家,分别是____。

【答案】齐之辕固生; 鲁之申培; 燕之韩婴; 赵之毛亨、毛苌

【解析】汉初传授《诗经》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前二者取国名,后二者取姓氏)。齐、鲁、韩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毛诗”虽然晚出,在西汉也未被立为官学,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我们现在看到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

5. 《庄子·寓言》云:“寓言十九,重言十七,____日出,和以天倪。”

【答案】卮言

【解析】庄子为文擅用“三言”——“寓言”、“重言”、“卮言”,也曾自诩其文章是“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三言”中,“寓言”是指出自虚构、别有寄托的语言; “重言”是指援引或摘录前贤或古人的谈话或言论; “卮言”是指写起来行石流水、读起来酣畅淋漓,给人以浪漫主义美感的语言。

6. 明末“姑苏抱瓮老人”从“三言二拍”选取四}一篇作品编成话本小说选集《_____》。

【答案】今古奇观

【解析】明末,有署“姑苏抱瓮老人”者,见“三言”与“二拍”共200种,故从中选取40种成《今古奇观》。后三百年中,它就成为一部流传最广的白话短篇小说的选本。

7. 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第一次将____与风雅兴寄联系起来。

【答案】汉魏风骨

【解析】陈子昂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认为齐梁文风“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汉魏风骨,晋宋莫传”。因此主张诗歌要有兴寄和风骨。

8. 《剪灯新话》是_____代的文言小说。

【答案】明

【解析】《剪灯新话》是明代文言短篇小说。共载传奇小说四卷二十篇,附录一篇。作者瞿佑。《剪灯新话》在洪武十一年就已编订成秩,以抄本流行。

二、简答题

9. 简述汉代咏物赋的创作概况。

【答案】汉代咏物赋的创作概况具体如下:

(1)西汉时期咏物赋的创作概况

①主要作品

西汉的咏物赋有贾谊的《簴赋》(残),刘安的《屏风赋》,刘歆的《灯赋》(残),扬雄的《都酒赋》等。还有枚乘的《忘忧馆柳赋》,中山王刘胜的《文木赋》,公孙诡的《文鹿赋》,路乔如的《鹤赋》,羊胜的《屏风赋》,以及邹阳代韩安国作的《酒赋》、《几赋》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原文失传而名目可考的咏物赋,如司马相如的《梨赋》,刘向的《雅琴赋》、《围棋赋》等。

②作品类别

西汉诗体赋的咏物一般可以分为:

a. 单纯咏物的,如刘向《熏炉铭》等;

b. 咏物寄慨的,如羊胜《屏风赋》、孔臧的《蓼虫赋》等;

c. 咏物、隐喻、调侃兼而有之的。如扬雄《都酒赋》等。

(2)东汉时期咏物赋的创作概况

咏物赋发展到东汉时期,西汉赋坛流行的那种四言体赋逐渐发生了变异,数量逐渐减少,四言咏物赋逐渐让步于骚体的咏物赋。虽然同是咏物,二者之间在某些方面也有继承关系,但无论从句法形式,还是从表现手法方面来说,东汉的咏物赋都表现出和西汉四言咏物赋不同的风貌。

①东汉早期咏物赋多用“咏物寄意”的创作模式

东汉前期,骚体咏物赋中的大多数篇章,如班固的《竹扇赋》、班昭的《缄缕赋》、《大雀赋》、《蝉赋》等,仍多采用四言咏物赋“咏物寄意”的创作模式。

②东汉中后期咏物赋多用“借物抒情”的创作模式

东汉中后期,张衡的《扇赋》、蔡邕的《短人赋》、《笔赋》、《伤胡栗赋》、《蝉赋》、《弹棋赋》、《霖雨赋》等,己经不满足于单纯的状物,其侧重点是把咏物与抒情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事物性状当中能引起人的主观感受、或者说能与人的感受相契合的方面着力进行描绘,使之成为人的主观感受的某种外现。这样,“咏物寄意”变成了“借物抒情”。此外,马融、蔡邕、王逸、繁钦等人的赋作也都有上述特点。其中蔡邕的赋尤其突出。他所作《笔赋》、《伤胡栗赋》、《蝉赋》、《弹棋赋》、《霖雨赋》,都是有所寄托而作,不仅在题材内容方面突破前人,而且在表现方式方面也具有突破传统咏物赋的倾向。

10.简析“盛唐气象”成因。

【答案】“盛唐气象”,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感情饱满,基调高亢,“文质取半,风骚两挟”,形式完美,体裁皆备,风格明朗,技巧精纯,语言清丽,音律和谐。诗歌中洋溢着一种昂扬进取、积极振奋的时代气息,回荡着热烈奔放、乐观欢快的青春旋律——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盛唐诗歌与其他时期的诗歌相区别的特色。

“盛唐气象”的成因主要有:

(1)从客观条件来说,唐代多样多彩的生活,为文学的发展准备了丰富的土壤

唐代曾经是我同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时期,一百多年的开拓发展,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思想的兼容并包,文化上的中外融合,创造了对文化发展极为有利的环境,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的创造力,也给文学带来了昂扬的精神风貌,创造了被后代一再称道的盛唐气象。同时,它也经历过安史之乱这样一场空前战祸,在士人面前展开了杀戮破坏、颠沛流离、灾难深重的生活。这样丰富的生活并不是每一个朝代都有的,这为文学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题材,扩大了他们的视野。

(2)从文学发展自身说,唐文学的繁荣乃是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己经朝着独立成科的道路迅速发展,骈体文把散文美的形式推向极致,同时也暴露了它的弱点。诗歌的声律形式己具雏形,将要影响我国千余年的一种新的诗歌体式己经呼之欲出。原有的多种文体的写作目的与写作规范正在发生变化,新的文体不断出现。这些都说明,魏晋南北朝文学己经为我国文学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做好了一切准备。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唐人创造了全面繁荣的一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