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813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学文献之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填空题
1. ____是汉赋最有代表性的作家。
【答案】司马相如
【解析】司马相如,工辞赋,其代表作品为《子虚赋》《上林赋》。作品词藻富丽,结构宏大,使他成为汉赋的代表作家,后人称之为赋圣和“辞宗”。
2. 辛弃疾的词在宋代词坛别开生面,既慷慨豪放又温婉妩媚,并以豪放悲壮为主导,人们称之为“____体”。
【答案】稼轩
【解析】辛弃疾以散文句法和经子诗赋入词,以词说理,带来了词体的大解放; 他极大地开拓了词境,使词在与乐分离之后,仍能作为一种内容充实、形式多样化的新体格律诗独立存在; 他的词无论长调或小令,都充分体现了自己的才情和人格。这种在宋代词坛别开生面,既慷慨豪放,又温婉妩媚,而以豪放悲壮为主导风格的词,人们称之为“稼轩体”。
3. 严羽《沧浪诗话》指出:“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____,非关理也。”
【答案】诗有别趣
【解析】南宋诗论家严羽《沧浪诗话·诗辩》中有一则名言:“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 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大意是:作诗要别有一副才调,与读书并无直接关系; 诗要别有一番情趣与说理并无直接关系。体现了严羽对于诗歌创作的独特心得。
4. “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是南戏作家_____提出的创作主张。
【答案】高明
【解析】元末高明提出“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的创作思想,强调作品的社会教育作用,努力尝试把戏剧“小道”提升到教育工具的地位。
5. 《诗经》中的《____》主要写了周部族的历史兴衰。
【答案】周族史诗
【解析】《诗经》中的周族史诗,主要指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等反映周部族祖先形象和
周部族迁徙、发展、壮大等内容的诗歌。
6. 李商隐、温庭筠, 、段成式皆长于骈骈文,一时齐名,号称“____”。
【答案】三十六体
【解析】晚唐令狐楚、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等人都擅长骈体文,其中李、温、段三人齐名,时号“三十六体”。他们大力提倡以四字、六字相间为句的四六文,重辞藻、典故、声韵、偶对,向唯美主义方向发展,并将骈文广泛应用到书信、公文、表奏等各种文体中,不少作品无异于文字游戏。在创作技巧和文风上,他们的骈文则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大都雕镂精工,用典深僻,词采繁褥,偶对切当,风格更为华丽浓艳,其中以李商隐的骈文最具代表性。
7.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是____里的句子。
【答案】《师说》
【解析】“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出自唐代韩愈的《师说》。主要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
8. 公安派的创作主张是“独抒性灵,_____。”
【答案】不拘格套
【解析】在晚明文学领域,公安派是一个具有相当影响的文学派别,主要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其中袁宏道的影响尤为突出,是公安派的首要人物。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人称公安派。公安派提出了一系列体现晚明文学新价值观的理论主张。“性灵说”是他们提出的一个著名口号。推崇“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是从诗歌创作的角度,强调真实表现作者个性化思想情感的重要性,反对各种人为的约束以及“粉饰蹈袭”。
9. “风,雅,颂”由音乐而得名,风就是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音乐曲调,“雅”主要是,“颂”主要是____。
【答案】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解析】《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正声雅乐。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10.最后一部进入《十三经》的是____。
【答案】孟子。
【解析】《十三经》是儒家的十三部经书,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11.归有光《_____》表达了作者对祖母、母亲和妻子深深的怀念之情。
【答案】项脊轩志
【解析】《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名篇。文章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
12.《诗经》除了305篇,另有6篇有目无辞的____。
【答案】笙诗
【解析】《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时代如此之长,地域如此之广,作者如此复杂,显然是经过有目的的搜集整理才成书的。
二、名词解释
13.《三戒》
【答案】《三戒》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写的‘组寓言,包括《临江之靡》、《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三篇散文。这组寓言是作者贬滴永州时所写。题名“三戒”,可能是取《论语》“君子有三戒”之意。作者借糜、驴、鼠三种动物的可悲结局,对社会上那些倚仗人势、色厉内茬、擅威作福的人进行辛辣的讽刺,在当时很有现实的针对性和普遍意义。
14.公安派
【答案】公安派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三袁”是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被称为“公安派”,其中袁宏道最为知名,公安派的核心口号就是由他提出的。公安派以“性灵说”作为文学主张的内核,袁宏道认为文学的最高境界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在创作上,其诗文“变板重为轻巧,变粉饰为本色,致天下耳目于一新”,他们的诗歌脱离“理”的束缚能够自由地抒发个人真实性情和表现个人生活欲望,并具有诗人的艺术独创特征,但也有些作品过于率直浅俗。
15.桐城派
【答案】桐城派是清代延续最长、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它发端于清初,兴盛于清中叶,其余绪直到清末民初,几乎与满清一代相始终。因为它的代表人物方苞、刘大秘、姚草都是安徽桐城人,故以名派。上述三人亦被称为“桐城三祖”,其中方苞是此派始祖,刘大栅续作开拓,姚算集其大成。桐城派在理论上以“义法”为基础,建立起严密、完整的文论体系,契合古文发展的格局。但在思想方面多以程朱理学为指导,在艺术方面有时也失之于枯淡庸弱。
16.都城赋
【答案】都城赋,是以都市为描写对象的赋。又称为都邑赋,或都市赋。它最早产生于汉代,首创者是班固。两千年间,这类赋从来未问断过。清康熙年间陈元龙等人所编辑的《历代赋汇》,收“都邑赋”百有余篇尚不包括清朝在内。在这些都城赋中,有七篇最是广为人知,又颇受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