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近几年,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间的频繁交流,对翻译人才的需求数量和质量均提出了要求。新课标对学生的英语能力要求已由之前的“听、说、读、写”增加为现在的“听、说、读、写、译”五种基本能力,因此翻译教学承担着为社会发展培养大量合格翻译人才的责任,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但是,在翻译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大多运用传统教学方法,学习内容集中于课本理论、课后练习,在很大程度上与生活实践脱离关系,这样很难满足社会发展的真正需求,毕业生很难适应工作岗位。本文试图探索少数民族英语专业生的翻译学习困难,并借鉴西方国家、港台地区比较推崇的“翻译工作坊”的教学方法试图提高学生的翻译学习水平。
本论文通过四个月的实证研究,探究少数民族英语专业生的翻译学习情况。论文涉及两个研究问题:(1)影响少数民族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翻译的因素有哪些?(2)“翻译工作坊”这种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有效提高他们的翻译能力?本文的理论基础是合作学习理论、自主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合作学习强调学习者之间以及与指导者之间的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理论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建构主义理论主要指个人建构和社会建构。其中,个人建构主义指学习者通过个人经验与外界刺激的结合,促进内部知识的建构;社会建构主义侧重学习者通过与社会环境接触、构建语言的过程。在这三大理论的基础上,作者运用“翻译工作坊”教学方法试图提高少数民族英语专业生的翻译学习水平,同时期望通过这次实证研究来寻找研究问题的答案。
本文研究对象是新疆伊犁师范学院的20名大二少数民族英语专业学生,学历为本科(民族仅限于维族,哈族和回族,大二年级只有两个本科班)。其中每个班级各抽取10名学生,本文作者承担两个班级的翻译教学,教授的内容和使用的教材是一样的。不同之处在于,大二2班作为对照班,继续使用传统教学方法;大二4班作为实验班,使用“翻译工作坊”这种新的教学方法。本研究主要运用了以下研究工具:实验前后的测试卷、问卷法、访谈法以及教师(即本文作者)的课堂观察。其中访谈、问卷I用于测试影响学生翻译学习的因素;测试卷(第一次测试用来验证两个班级的翻译水平,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问卷II 以及课堂观察用来验证“翻译工作坊”这种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1. 影响少数民族英语专业学生翻译学习的因素主要有三个:学习兴趣和动机;英语基础;文化差异。2.“翻译工作坊”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翻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最后,作者希望本研究能够为未来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