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811新闻传播实务当代新闻评论教程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论证
【答案】论证是指揭示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过程。它要将一篇评论的沦点和论据有机地结合起来,用沦据所提供的事实或理论来说明文章的中心观点,使受众能够看明白,搞清楚,富有启迪,值得回味。论证的过程,既是将文章的材料和文字巧妙结合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逻辑思维的过程。
2.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答案】《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历史上第一份在中国境外出版的中文近代化报刊。它由英国传教士米怜和马礼逊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刊,出版发行达七年之久。其目的是宣传“神理’夕,主要内容是介绍基督教教义和《圣经》、以及各国情况和科学知识的普及性文章。这些文章都是用略带文言成分的白话文写成,体裁有评论、记叙文、故事、诗歌等。在形式上,为了适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采用中国书本式,雕版印刷,形状就像一本中国线装书。在宣传策略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处处“附会儒学”,将基督教义与孔孟之道相比附。每月一期,免费赠阅,主要读者对象是聚居在马六甲的华人。它的创办,揭开了近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的第一页。
3. 议题设置理论
【答案】“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是关于大众传播与受众对于现实生活中各项大事及其重要性判断之间的关系的一种理论假说。它最早由美国学者麦库姆斯和肖在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即《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中提出。“议程设置功能”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口程”的功能,传媒以赋予各种社会议题以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公众注目的焦点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传媒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当中; 大众传媒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越高。“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大众传媒的有利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重要的作用。“议程设置理论”中所包含的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的观点,把西方主流传播学长期以来力图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即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重新摆在人们面前。
4. Talkshow
【答案】Talkshow 也就是中国的论坛式评论。即由主持人在演播室现场主持,由特邀嘉宾和
部分受众直接参与,就社会生活中与群众比较贴近的事件和话题展开讨论、争鸣的谈话体节目。
5. 微型评论
【答案】微型评论即新闻性的署名小言论,是新闻改革中从评论体裁中衍生出来的一种新文体,一般都发表在要闻版的小言论专栏上(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中也辟有类似专栏)。这种评论往往以新闻为由,因事抒感,就实论虚,言之有物,短而有味,一般三五百字,在报纸版面上是“豆腐块”、“火柴盒”,又称为袖珍评论。
6. 谈话体评论
【答案】电视谈话是一种以人际传播的方式表现的大众传播活动。电视谈话是由记者(或主持人)主持,在演播室或其他固定场景与特定的谈话者围绕某一新闻事件或社会话题,以访谈、座谈或论坛的力一式直接进行交流或探讨的评论节目形式。
7. 贴近生活
【答案】贴近生活,是指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深入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去,反映客观现实,把握社会主流,解决具体矛盾,更好地融人生活,服务生活,引导生活。
8. 专栏评论
【答案】专栏评论是指在报纸相对固定版面,特定的专门栏日中发表的评论。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取材广泛,大至国家大事,小至油盐酱醋、衣食住行,都可以议论。而且选题角度小,篇幅短小精悍,密切联系日常生活实际,面向普通人发言,由普通人发言,具有广泛的公众性。
9. 宣传价值
【答案】宣传价值是指新闻评论发表后对社会的影响力和震撼力,即指我们常说的社会效果。评论是一种有形意见的表达,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歌颂什么,批评什么,文章一发表即会对社会产生影响。
10.社论
【答案】社论(在广播、电视媒体中称为“本台评论”)是代表报刊、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编辑部发言的权威性言论。它是表明新闻媒体的政治面目的旗帜。同其他的评论文体比较,社论的论题是针对当前重大事件、重大典型和重大问题发言的,具有鲜明的政策性、导向性和指导性。
二、简答题
11.在电视评论中,运用画面应注意哪些基本原则?
【答案】在电视评论中,运用画面应注意以下基本原则:
(1)摆正画面在电视评论中的位置,让画面为展示事实和佐证论点服务,并以此为前提拍摄、剪辑和运用画面,使其成为电视评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2)恰当处理u 面与解说、论述性语言的关系,避免生硬的声u 对位和过分的声u 分离。
(3)在使用画面的过程中,应根据评论内容的需要调动各种画面形式,灵活运用各种画面的表现技巧和编排手段,使画面语言更为丰富,以增强其特有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2.简述专栏评论的特点。
【答案】专栏评论指的是在报纸相对固定版面上特定的专门栏目中发表的评论。其主要特点主要有:
(1)稳定性
①专栏评论就作者的构成而言,不管是群言专栏、集体专栏和个人专栏等类型,其栏目总是相对固定的。
②除栏目相对固定外,一般说来,体式也属相近,版面位置、篇幅大小大体也趋于稳定。 ③稳定性还表现在,专栏评论一般在评论对象和读者范围上均有所侧重,论述方式和语言运用也有持续和连贯的独特风格。这些均有助于形成并突出相对稳定的专栏特色。
(2)时代感
专栏评论的时代感这一特性主要体现在积极地反映当前的改革和现实,引导当前的改革和现实,发展当前的改革和现实。
一篇成功的专栏评论,总是富有鲜明的时代感。所谓时代感,它至少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密切配合党的中心工作,重视对当前政治、经济形势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大思想问题发表意见,力求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弘扬主旋律,积极配合中心选题立论,注意处理好三种关系:选题上配合中心与“眼观六路”的关系,观点上宣传中央精神与反映群众心声的关系,风格上庄重严肃与生动活泼的关系。另一层意思是善于敏锐地发现并抓住富有时代特点的新人、新事、新风尚、新变化、新矛盾、新精神及时发表评论,或者热情肯定,大力颂扬; 或者针贬时弊,指明方向; 或者剖析事端,辨明事理。同时,对于背离时代的歪风邪气、坏人坏事,则无情鞭挞,以做效尤。也就是说,积极从正反两个方面入手,以正面引导为主,发扬时代精神,实现时代的使命。
(3)群言型
新闻评论各类体裁中,如社论、评论员文章、编者按语、短评等一般都是编辑部的编辑、评论员执笔撰写的。也都是代表编辑部(社论还代表同级党委)发言的,直接体现编辑部的观点和态度,一般读者或作者是难以撰写或投稿的。而专栏评论则有所不同,它都是署名的,以个人的名义发表,并不直接代表编辑部发言,属于非专家型权威性言论,而是群言型评论。所以写起来比较自由活泼一些,必要时可以就某些问题进行商榷或讨论(当然要符合党的政策和总的指导思想),以明辨是非、畅所欲言。在语气上自然也容易而且应该格外平易近人,亲切感人。
专栏评论一般向外开放,欢迎读者自由投稿,由编辑部择优选用。有的报刊把这类专栏称为“大家谈”或“群言堂”,是很能说明这个特点的。它不仅面向群众发言,评论人民群众关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