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浙江工商大学行政法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行政事实行为

【答案】行政事实行为,是指行政主体以不产生法律约束力,而以影响或改变事实状态为目的实施的一种行政活行政事实行为主要具有如下法律特征:

①行政性:

②可致权益受损性:

③多样性。

2. 行政诉讼的证明对象

【答案】行政诉讼的证明对象又称待证事实,是指行政诉讼中真实情况不明,需要加以证明的,对案件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的事实。具有以下特征:

①待证事实是对案件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的事实;

②待证事实是真相不明的法律事实;

③待证事实不仅包括案件事实,而且还包括证据事实;

④行政诉讼的待证事实还包括被告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

3. 行政诉讼的证据

【答案】行政诉讼的证据是能够用来证明行政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材料或手段。要使证据能够证明案件的真实情况,证据必须具备以下特征:

①证据必须具有客观真实性。证据所记载的情况和所反映的情况必须是客观真实的。

②证据必须与案件的事实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证据所证明的事实必须是案件的事实,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

③证据必须具有合法性。证据的来源、内容、形式以及取得证据的方式和程序应当合法。

4. 刑事司法行为

【答案】刑事司法行为是指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和监狱等依据刑事诉讼法的明确授权实施的行为。这类行为既包括这些机关在刑事案件的立案侦察中所采取的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逮捕等刑事强制措施,也包括在侦察过程中为搜集、取得证据而采取的诸如勘验、检查行为、搜查行为、对物证、书证的扣押行为、鉴定行为。这些行为不属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5. 国家赔偿的无过错责任原则

【答案】国家赔偿的无过错责任原则是指在国家公务活动中,只要有损害结果发生,国家就要承担赔偿责任,而无须考虑致害人的过错。无过错责任原则的理论基础为社会连带主义与公共

负担人人平等原则。公务无过错责任的意旨在于将公务危险造成的风险损失由个人承担转而由社会全体人员承担,以实现责任的社会化。无危险责任原则不评判侵权行为引起的原因、性质与内容,不问其是否违法或有无过错,而是从侵权行为的结果着眼,从结果责任出发,实行客观归责。

6. 行政法律关系

【答案】行政法律关系是指受行政法律规范调控的因行政活动(权利活动和非权利活动)而形成或产生(引发)的各种权利义务关系。

行政法学的基本研究对象是行政法,而行政法的基本任务之一即在于确立和维护一定的行政法律关系,离开了行政法律关系,行政法规范及其制度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7. 管辖权异议

【答案】管辖权异议是当事人向受诉人民法院提出的该院对于案件没有管辖权的主张。当事人提出管辖异议,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①提出异议的主体是本案的当事人,案件的当事人包括原告、被告;

②管辖权异议的客体是第一审行政案件的管辖权;

③提出管辖权异议的时间须在接到人民法院应诉通知之日起10日内;

④必须以书面形式提出异议。

8. 行政强制与行政处罚

【答案】①行政强制与行政处罚的含义:

行政强制是指在行政过程中出现违反义务或者义务不履行的情况,为了确保行政的实效性,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由行政主体或者行政主体申请人民法院,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财产以及人身、自由等予以强制而采取的措施。行政处罚是指行政主体为达到对违法者予以惩戒,促使其以后不再犯,有效实施行政管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目的,依法对行政相对人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给予人身的、财产的、名誉的及其他形式的法律制裁的行政行为。

②行政强制与行政处罚的区别:

a. 性质不同。行政处罚是在行政管理相对方违反法律规定的前提下,行政机关为其设定新的义务,直接影响相对方的实体权利义务的行为,本质上属于制裁性法律责仟。而行政强制以行政管理相对人拒不履行行政决定或法律规定的义务为前提,不添加新的义务,只是强制相对人履行原定的义务。

b. 目的不同。行政处罚的目的在十制裁相对人违反法律规定义务的行为,其着眼点在于对“过去”违反行为的惩罚; 行政强制执行的目的在于督促义务人履行义务,其着眼点在于对“将来”义务内容的实现。

c. 原则不同。行政强制执行中的执行罚与行政处罚中的罚款类似,但二者有本质区别。行政处罚的目的在于惩戒,因而处罚一般是一次性的,除非另有理由,对同一违法行为不得以同一事

实和理由施以两次以上的处罚,即适用“一事不再罚”原则。而执行罚的目的在于强迫义务人履行义务,如义务人受执行罚后仍不履行,可再施执行罚,直到履行义务为止。

二、简答题

9. 行政补偿制度的历史发展。

【答案】(1)在世界史上,最早开行政补偿制度先河的是法国

1979年,法国颁布了第一个行政机关对因实施公共事业而受到损失的人给予补偿的法律,初步建立了以无过错责任为特征的损失补偿制度。

(2)现在多数国家均有行政补偿方面的立法

①1946年((日本国宪法》第二十九条第三款规定:“为了公共利益,在正当补偿之下,可使用私有财产。”

②英国1961年和1973年的土地补偿法规定了强制征收的手续和住宅、农田的损失及其他土地强制征收的补偿规则。

③美国《权利法案》第五条规定:“……人民私有财产,如无合理补偿,不得被征为公用。”1987年美国联邦议会通过《西北地域法令》第二条规定:“……倘在公共紧急状态下,为了维护共同利益而必须征用任何人之财产或某项服务时,则应给予充分之补偿。”

(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通过政策和立法确立了行政补偿制度

①20世纪50年代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所付的定息,实际就是一种行政损失补偿; ②1982年国务院公布的《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和《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对行政补偿制度的一些具体内容,如征收标准、补偿条件、补偿额度等作了规定;

301986年六届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土地管理法》,在上面两条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征用土地方面的行政补偿制度。

10.简述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

【答案】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是行政诉讼权利和行政诉讼义务的承担者,是行政诉讼法律关系最基本的要素。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可分为三类:

(1)法院。法院是行使国家审判权的机关,在行政诉讼中拥有指挥权、审理权和裁判权,它的行为对于诉讼程序的发生、变更或消灭起决定性作用。

(2)行政诉讼参加人。行政诉讼参加人是指行政诉讼当事人以及与当事人诉讼地位相同的人,包括原告、被告、共同诉讼人、第三人和诉讼代理人等。

(3)行政诉讼的其他参与人。行政诉讼的其他参与人指行政诉讼参加人之外的参与行政诉讼的证人、鉴定人、勘验人和翻译人员等。

11.简述行政处罚与行政处分的区别。

【答案】行政处分是国家行政机关对其内部违法失职的公务员实施的一种惩戒措施。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虽然都是行政机关实施的具有惩戒性的行为,但两者之间有着较大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