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央财经大学跨国公司管理(商学院)之国际经济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债务工具

【答案】债务工具是金融工具当中会形成债权债务的一类,是旨在清偿债务的书面承诺。例如票据,债券,账单,银行同业的存款证明或商业本票等。

2. 远期交易

【答案】远期交易是在未来约定时间上进行的交易。在外汇市场上,远期交易的工具是一份有固定格式和约束力的合同,按照合同,投资人同意在将来某日期购入或售出一笔商定数额的另一币种货币。交易价格的计算以即期汇率为基础,再按合同生效至交易完成时之间的利率走势作

一个调整。远期交易对于需要特殊交易的投资人是好的,但有不足之处,因为远期交易不能转让。

3. 离岸银行业

【答案】离岸银行业是指一国银行在其总行所在国之外的国外分支机构所从事的各种国际金融业务。20世纪60年代以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离岸银行业务发展迅速。其主要原因是:①经济因素,即世界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的迅速发展。②金融管制因素,即政府金融管制的不对称性。比如,在存款方面,美国政府规定,美国本土银行每接受一笔美元存款,必须把这笔存款的一部分无息地存入联邦储备银行的一个账户上,作为存款准备金。而英国政府只对其境内的英镑存款征收准备金,对英国境内的美元存款则不要求缴纳准备金。这样,美国的银行在英国设立分支机构,吸引美元存款,就可以不缴纳准备金。美国银行在英国的分支机构就可以用更高的存款利率吸引美元存款,比在美国本土的分支机构更具优势。在贷款方面,美国银行在英国的分支机构也能为借款者提供较低利率的贷款。③政治因素。比如,在1973〜1974年和1979〜1980年两次石油危机中,阿拉伯石油生产国积聚了大量美元资产。它们若把这些美元资产存到设在美国本土的银行,要冒被没收和被冻结的风险,因而便存到设在美国本土之外、可吸收美元存款的银行中去。

4. 从量关税

【答案】从量关税是按照商品的重量、数量、容量、长度和面积等计量单位为标准计征的关税。其中,主要是以商品的重量为单位来征收,有的按商品的净重计征,有的按商品的毛重(包括商品的包装重量在内)计征,有的按法定重量计征。物价上涨时,征收从量关税,税额不能随之增加,财政收入相对减少,难以达到财政关税和保护关税的作用。从量关税计算公式为:从量税额=商品数量×从量税率。

5. 官方结算余额(或国际收支平衡)

【答案】官方结算余额是指基本差额加私人短期资本流动差额所得到的国际收支差额。它是从一国外汇储备和对外官方债权、债务的变化角度来表明国际收支状况的,着重反映一国在列表期内的国际收支状况对黄金、外汇储备及对外债权债务的影响,而不涉及全部对外收支的实际差额。用官方结算余额,国际收支平衡可以定义为:

式中,X 为出口额,M 为进口额;LTC 为长期资本流动;为短期私人资本流动。在官方结算余额中,短期私人资本变动成为国际收支顺差或逆差的一部分,最终通过官方储备和对外债权债务来平衡。官方结算余额能够全面地反映一国的整体金融实力。一方面,它区分自主性交易和调节性交易,全面地反映了一国的顺差或逆差,一国金融当局应根据这些情况,相应地调动官方储备资产和运用对外债务来平衡国际收支。另外,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官方结算余额还可以作为衡量汇率走势的指标,反映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另一方面,根据本国货币与国际储备的密切联系,货币当局应通过货币控制手段来缓解官方储备变动给国内货币市场带来的冲击。

6. 次优理论

【答案】次优理论是指,如果一般均衡体系中存在着某些情况,使得帕累托最优的某个条件遭到破坏,那么即使其他所有的帕累托最优条件都得到满足,结果也未必是令人满意的。通俗而言,次优理论的含义是,假设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需要满足十个假设条件,如果这些条件中至少有一个不能得到满足,即被破坏掉了,那么,满足全部剩下来的九个条件而得到次优状态,未必比满足剩下来的九个条件中一部分(如满足四个或五个)而得到的次优状态更加接近于十个条件都得到满足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次优理论的政策含义是:①否定了完全竞争模型作为微观经济政策的基础;②当经济中出现市场失灵时,并不应当尽量满足帕累托最优要求的条件,而是应该依照某些福利目标来设计适宜的政策。

7. 福利恶化型增长

【答案】福利恶化型增长是指使一国整体福利水平恶化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偏向型增长在严格假定下可能出现的一种极端情形。由于一国的出口偏向型增长可能会导致该国贸易条件的恶化,因此,如果一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表现为非常强的出口偏向型,那么贸易条件恶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就可能抵消生产能力提高所带来的正面效应,使得该国整体福利水平绝对下降。一般认为,福利恶化型增长的假设条件过于极端,它只是一个纯理论问题,而不是实际可能发生的现象。

8. 自我实现的货币危机

【答案】自我实现的货币危机是指,即使宏观经济基础没有进一步恶化,但是由于市场预期的突然改变,使人们普遍形成贬值预期所引起的货币危机。在自我实现的货币危机中,货币危机的发生可能是预期贬值自我实现的结果。

二、综合分析题

9. 你对以上两个问题的回答是否要依据这样的假设,即利率与预期汇率之间的变化是由利率平价联系起来的。请说明理由。

【答案】是的。因为利率平价将以不同货币计量的资产收益联系了起来,所以对于先前两个问题的回答是基于由利率平价条件所揭示的利率和汇率之间的相互关系。但是,利率平价未考虑风险因素,因此,风险溢价将在利率平价所揭示的这一关系中引入一个新的因素,这样,利率的差异将不等于预期汇率的变化。

10.日本原本出口制造品,进口原材料如粮食、石油。分析以下情况下日本贸易条件的变化:

a. 中东战争使得石油供应紧缺。

b. 韩国扩展了汽车的生产能力,并在加拿大和美国进行销售。

c. 美国的工程师建立了核反应堆以代替石油燃料发电厂。

d. 俄罗斯农业歉收。

e. 日本降低牛肉和柑橘的进口关税。

【答案】日本是制造品(M )的出口国和原材料(W )的进口国,其贸易条件由世界制造品和原材料的相对价格来衡量。通过世界相对供给曲线和相对需求曲线(制造品相对于原材料)的变化可以确定贸易条件的变化。在以下的解答中,世界相对供给把和相对需求反映的总是M 和R 的相对关系。假设所有国家都是大国,所以这个变化会影响世界的相对价格。

a. 中东石油供给的突然中断会减少原材料的供给,导致世界相对供给的增加。世界相对供给曲线将向外移动,压低制造品的世界相对价格,恶化日本的贸易条件。

b. 韩国汽车产量的增加会加大制造品的供给,导致世界相对供给的增加。世界相对供给曲线将向外移动,降低制造品的世界相对价格,恶化日本的贸易条件。

c. 美国发明的一种对石油燃料的替代品,可以降低对原材料的需求,进而增加世界相对需求。世界相对需求曲线将向外移动,提高制造品的世界相对价格,改善日本的贸易条件。即使日本没有安装核反应堆也将发生这种情况,因为世界对原材料的需求减少了。

d. 俄罗斯的歉收会减少原材料的供给,导致世界相对供给增加,世界相对供给曲线向外移动。由于俄罗斯对制造品的需求减少,会导致世界需求减少,所以世界相对需求曲线将向内移动,降低制造品的世界相对价格,恶化日本的贸易条件。

e. 日本将原材料关税下调将提高国内制造品的相对价格。这个价格变化将増加日本的相对供给,降低日本的相对需求,导致世界相对供给增加,世界相对需求减少(即世界相对供给曲线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