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中西音乐史(基础课卷)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选择题

1.《" 中国派” 和声的几个小试验》一文发表在国乐改进社编印的《音乐杂志》,它的作者是( )。

A. 萧友梅

B. 黄自

C. 赵元任

D. 黎锦晖

【答案】C

【解析】赵元任是探索中国式和声的先驱者。他在1928年发表的俨中国派”和声的几个小试验》中指出,“五声和声的范围,比七声和声至少要小几百倍,不够作为国乐发展的主要富源……为长久计,还是得取用全部十二律的音作为和声的原料,偶尔用五声派的和音算是中国的色彩,但在七音diatonic 跟十二音chromatic 和声方面,将来也未始不可有‘中国派’的做法,这是要看中国将来的音乐家有没有相当的出息了。”

2. 1919年夏,由吴梦非、刘质平、丰子恺等共同筹办的( )是我国最早出现的私立艺术师范学校。

A. 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

B. 私立上海专科师范学校

C. 北平艺术专科学校

D 西北音乐院

【答案】B

【解析】1919年夏,刘质平与吴梦非、丰子恺创办了以培养中小学艺术师资为宗旨的、我国最早的一所私立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吴梦非任校长,刘质平任教务主任; 学制初仿日本,后效德国。分普通师范、高等师范两科,前者招收初中一二年级学生,入学后音乐、图画及手工三者兼学,培养小学艺术师资; 后者招收初中或师范毕业生,入学后,分图画音乐及图画手工二组,培养中学及普通师范的艺术师资,学制均为二年。1923年学校改名为“上海艺术师范学校”,一年后在此基础上又扩大成“私立上海艺术师范大学”,设有艺术教育系、音乐系、西洋画系、中国画系。

3. 下列哪首曲目不属于江南丝竹的八大名曲( )。

A. 《欢乐歌》

B. 《柳青娘》

C. 《三六》

D. 《行街》

【答案】B

【解析】江南八大名曲是汪南丝竹八大著名乐曲。计有《云庆》、《熏风曲》、《欢乐曲》、《三六》(又名《梅花三弄》)、《慢三六》、《行街》、《慢行街》、《四合如意》(又名《桥》)。B 项,《柳青娘》是潮州古曲,分轻三六调、重三六调、活五调三首不同调式曲子。

4. 《南飞之燕语》的曲作者( )被称为我国近代专业音乐创作的开拓者。

A. 萧友梅

B. 李叔同

C. 刘天华

D. 蔡元培

【答案】A

【解析】《南飞之燕语》为易韦斋作词,萧友梅作曲。萧友梅先后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体育专科、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和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任教,并担任领导工作。在蔡元培的支持下,1927年在上海创办了国立音乐院,这是中国第一所专业音乐院,为音乐教育事业与培养专业音乐人才奠定了基础。

5. 周小燕是( )。

A. 花腔女高音歌唱家

B. 戏剧女高音歌唱家

C. 抒情女高音歌唱家

D. 通俗女高音歌唱家

【答案】A

【解析】周小燕,上海音乐学院终身教授,是中国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和声乐教育家。

6. 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活跃着一支由外国乐手组成的管弦乐团,堪称当时亚洲水平最高的西洋管弦乐团,其名称是( )。

A. 北京大学管弦乐队

B. 中华交响乐团

C. 上海工部局乐团

D. 上海交响乐团

【答案】C

【解析】上海工部局乐团的前身为1879年成立的上海公共乐队(铜管乐队),1907年扩大为管弦乐队。1922年正式定名。上海工部局乐团全部聘用外国乐手。意大利著名指挥家梅百器任指挥,富华任乐队首席,是当时亚洲水平最高的一只西洋管弦乐队。

7. 歌曲《南泥湾》的曲作者是( )。

A. 劫夫

B. 马可

C. 卢肃

D. 曹火星

【答案】B

【解析】《南泥湾》诞生在延安,是以马可为主要创作人的团队作品。此曲旋律优美、抒情,热情歌颂了开荒生产建立功勋的八路军战士,歌颂他们把荒凉的南泥湾改造成了美丽的“江南”。全曲可分为对比性的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曲调柔美委婉,后半部分欢快跳跃,最后采用五度上行的甩腔手法结束全曲。歌曲吸收了民间歌舞的音调和节奏,加上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融抒情性与舞蹈性为一体,更加生动感人。

8. 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曲作者是( )

A. 劫夫

B. 马可

C. 卢肃

D. 曹火星

【答案】D

【解析】《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1913年由曹火星创作的一首歌曲。霸王鞭节奏合拍,词汇直白. 原名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据称是经过了毛泽东的修改,添加了“新”字。并作了小幅改动。

9. 20世纪20年代,持“教国语最好从唱歌入手”的观点并付之于实践的音乐家是( )。

A. 刘天华

B. 赵元任

C. 马思聪

D 黎锦晖

【答案】D

【解析】黎锦晖热心致力于普及音乐教育和推广国语的活动,提出“学国语最好从唱歌入手”,而且最好从“训练儿童”做起。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开始了儿童歌舞音乐的创作实践活动。此后,结合着他在上海中华书局主编《小朋友》周刊的工作,以及在由他任校长的上海“国语专修学校”办起附属小学,并设置歌舞部。黎锦晖的歌舞剧创作在中国歌剧发展史上有着启蒙性的重要意义。此外,以形象的艺术形式对儿童进行富有成效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开拓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