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江西农业大学园林树木栽培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花相
【答案】“花相”指花或花序着生在树冠上的整体表现形貌。园林树木的花相,从树木开花时有无叶簇的存在而言,可分为两种形式:“纯式”和“衬式”。前者指在开花时,叶片尚未展开,全树只见花不见叶,谓纯式;后者则在展叶后开花,全树花叶相衬,谓衬式。
2. 光补偿点
【答案】“光补偿点”指光强减弱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树木光合作用所合成的物质量恰好与呼吸作用所消耗的量相等时的光照强度。
3. 春色叶
【答案】“春色叶”指春天叶芽长出叶色不为绿色的树种,其特点是时间短,叶少,以红色为主。如七叶树(鲜红)、香椿(紫红)、臭椿、黄连木、石榴、栾树等树种。
4. 阳性植物
【答案】“阳性植物”指全日照下生长良好,而不能忍受荫蔽(弱光条件下生长不良)的一类植物。阳性植物的细胞壁较厚,细胞体积较小,木质部和机械组织发达,叶表有厚角质层;叶的栅栏组织发达,常有2〜3层;叶绿素a 与叶绿素b 的商较大,气孔数目较多,细胞液浓度高,叶的含水量较低。
5. 秋色叶
【答案】“秋色叶”指那些每年秋季树叶变色比较均匀一致、持续时间长,观赏价值高的树种,如枫香、黄栌、鸡爪槭、银杏等。
6. 层性
【答案】“层性”指由于顶端优势和不同部位芽的质量差异,使强壮的一年生枝的着生部位比较集中在母枝的中上部,其下为弱枝和未萌发的芽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幼青年树上历年重现,使主枝在中心干上的分布或二级枝在主枝上的分布,形成明显的层次。层性是顶端优势和芽的异质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顶端优势强而成枝力弱的树种层性明显。
7. 水生植物
【答案】“水生植物”指在水中才能正常生长发育的植物类型。可分为三类:生根水生植物、固着水生植物、漂浮水生植物。其形态和机能特点是植物体的通气组织发达;在水面以上的叶片大;在水中的叶片小,常呈带状或丝状,叶片薄,表皮不发达;根系不发达。
8. 分层现象
【答案】“分层现象”指各地区各种不同植物群体,常形成不同的垂直结构“层次”的现象。主要依植物种的高矮及不同的生态要求而形成。“层次”少的,如荒漠地区的植物通常只有一层;“层次”多的,如热带雨林中常达六、七层以上。“层次”除了地上部的分层现象外,在地下部,各种植物的根系分布深度也是有着分层现象的。
二、简答题
9. 落叶树的物候期分几个时期?
【答案】生物在进化过程中,长期适应某种周期变化的环境,形成与之相应的形态和生理机能有规律变化的习性,即生物的生命活动能随气候变化而变化。人们可以通过其生命活动的动态变化来认识气候的变化,所以称为“生物气候学时期”,简称为“物候期”。
由于温带地区的气候在一年中有明显的四季,所以,温带落叶树木的物候季相变化尤为明显。落叶树木的年周期可明显地分为生长期和休眠期。即从春季开始萌芽生长,至秋季落叶前为生长期;树木在落叶后,至翌年萌芽前,为适应冬季低温等不利的环境条件,处于休眠状态,为休眠期。在生长期和休眠期之间,又各有一个过渡期,即从生长转入休眠期和从休眠转入生长期。现将落叶树木物候的4个时期分述如下:
(1)休眠转入生长期
这一时期处于树木将要萌芽前,即自日平均气温稳定在3°C 以上起,到芽膨大待萌时止。树木休眠的解除,通常以芽的萌发作为形态标志,而生理活动则更早。树木由休眠转人生长,要求一定的温度、水分和营养物质。
(2)生长期
从树木萌芽生长至落叶,即包括整个生长季,这一时期在一年中所占的时间较长。在此期间,树木随季节变化,会发生极为明显的变化,如萌芽、抽枝展叶或开花、结实等,并形成许多新器官(如叶芽或花芽等)。萌芽常作为树木生长开始的标志;其实根的生长比萌芽要早。每种树木在生长期中,都按其固定的物候顺序通过一系列的生命活动。
(3)生长转人休眠期
秋季叶片自然脱落是树木进入休眠的重要标志。在正常落叶前,新梢必须经过组织成熟过程,才能顺利越冬。早在新梢开始自下而上加粗生长时,就逐渐开始木质化,并在组织内贮藏营养物质。新梢停长后这种积累过程继续加强,同时有利于花芽的分化和枝干的加粗等。结有果实的树木,在采、落成熟果后,养分积累更为突出,一直持续到落叶前。
(4)相对休眠期(自然休眠,被迫休眠)
秋季正常落叶到次春树体开始生长(通常以萌芽为准)为止是落叶树木的休眠期。局部的枝芽休眠出现则更早。在树木休眠期,短期内虽看不出有生长现象,但体内仍进行着各种生命活动,如呼吸、蒸腾、芽的分化、根的吸收、养分合成和转化等。这些活动只是进行得较微弱和缓慢而已,所以确切地说,休眠只是个相对概念。
10.简述园林树木管理中的施肥种类,时期与方法。
【答案】在园林树木管理方面,施肥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措施,针对不同的树种,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生产要求,施肥需要有相对的特点。下面简单介绍几点关于施肥需要注意的事项:
(1)施肥的种类
基肥:一般叫底肥,是在播种或移植前施用的肥料,主要是供给植物整个生长期中所需要的养分,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也有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的作用。作基肥施用的肥料大多是迟效性的肥料,如厩月巴、堆肥、家畜粪等是最常用的基肥,化学肥料的磷肥和钾肥一般也作基肥施用。
追肥:是指在作物生长过程中加施的肥料,为了供应作物某个时期对养分的大量需要,或者补充基肥的不足。其施用特点是比较灵活,要根据作物生长的不同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元素缺乏症,对症追肥,氮钾是最常见的追肥品种。
(2)施肥时期
在生产上,施肥时期一般分基肥和追肥,基肥施用时期要早,追肥要巧。
基肥的施用时期
基肥分秋施和春施,秋施基肥正值根系秋季生长高峰,伤根容易愈合,并可发出新根,结合施基肥,再施入部分速效性化肥,以增加树体积累,提高细胞液浓度,从而增强树木的越冬性,并为次年生长和发育打好物质基础。春施基肥,因有机物没有充分分解,肥效发挥较慢,早春不能及时供给根系吸收,到生长后期肥效发挥作用,往往会造成新梢二次生长,对树木生长发育不利。特别是对某些观花观果类树木的花芽分化及果实发育不利。
追肥的施用时期
追肥又称补肥,根据树木一年中各物候期需肥特点及时追肥,以调解树木生长和发育的矛盾。追肥的施用时期,在生产上分前期追肥和后期追肥,前期追肥又分为开花前追肥、落花后追肥和花芽分化期追肥。具体追肥时期,则与地区、树种、品种及树龄等有关,要依据各物候期特点进行追肥。对观花、观果树木而言花后追肥与花芽分化期追肥比较重要,尤以落花后追肥更为重要,而对于牡丹等开花较晚的花木,这两次肥可合为一次。同时,花前追肥和后期追肥常与基肥施用相隔较近,条件不允许时则可以省去。
(3)施肥的方法
土壤施肥
施肥效果与施肥方法有密切关系,而土壤施肥方法要与树木的根系分布特点相适应。把肥料施在距根系集中分布层稍深、稍远的地方,以利于根系向纵深扩展,形成强大的根系,扩大吸收面积,提高吸收能力。具体施肥的深度和范围与树种、树龄、砧木、土壤和肥料性质有关。具体施肥方法有环状施肥,放射沟施肥,条沟状施肥,穴施、撒施、水施等。
根外追肥
根外追肥也叫叶面喷肥,简单易行,用肥量小,发挥作用快,可及时满足树木的急需,并可避免某些肥料元素在土壤中的化学和生物的固定作用。尤以在缺水季节或缺水地区以及不便施肥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