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摘 要
晚清陕西水旱灾害频繁,给民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本文在拓宽史料来源的基础上,对晚清陕西水旱灾害重新做了统计,得出了新的结论。同时,晚清时期社会应灾机制出现重大变化。这一时期,作为中国传统救灾形式的“荒政”虽然仍承担着赈灾的主导力量,但应灾主体已经呈现多元化状况,民间力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另外,应灾成效评估在已有的区域应灾机制的研究中比较少,因此,本文在对应灾措施进行论述的基础上,对应灾成效进行了评估,并深入分析影响应灾成效的社会因素。
本文具体结构如下:
绪论,论述了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范围的界定、相关研究综述,以及本文的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对晚清陕西水旱灾害进行统计、整理,可知晚清陕西旱灾共52次,水灾共256次。在此基础上分析水旱灾害各自的时、空分布规律。
第二章,从灾害与人口迁移、灾害与社会经济、灾害与社会秩序、灾害与社会文化等四个方面论述晚清陕西水旱灾害的影响。
第三章,论述晚清陕西水旱灾害发生后官方和民间的应灾措施。官方的“荒政”依然是赈灾的主导力量,但由于总体国力的衰弱,其物资配置方式中中央拨给减少,地方协济和赈捐的比例增大。民间力量在赈灾中的作用增强,主要形式有江南绅商的“跨省义赈”、本地乡绅的“社区赈济”和外国传教士的“跨国救济”等。
第四章,对社会各主体应对晚清陕西水旱灾害的成效进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应灾成效的社会因素,主要有四点:一是政治的黑暗,二是应灾硬件系统不完善,三是应灾措施的不科学、不到位,四是国库空虚和民间的贫瘠。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