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清代陕西雨情及相关问题研究

关键词:清代;陕西;黄河中游;雨带;汛期

  摘要



摘  要

本研究基于清朝、民国时期的多种历史文献资料(地方志、奏报档案、日记等),在利用科学手段判断降水现象的基础上,收录清代陕西雨情的相关记录,并从中提取雨情发生时间(“日”精度)、地点(“县”精度)、史料原记录等,最终以Microsoft Excel工具建立清代陕西雨情年表,详情见附录2、附录3。根据雨情记录特点,结合现代暴雨概念界定,制定适合本研究的暴雨判定标准,从收录的雨情资料中提取暴雨的发生和持续时间、地点、灾情程度等信息。在Database技术支持下,建立多源史料下的清代陕西暴雨年表数据库,目前此数据库还在建立中。
除此,本文涉及与降水雨情相关问题研究主要有:①基于清代陕西地方志资料,收集、整理渭河下游地区致灾降水的记录,分析涝灾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渭南、华阴、大荔水灾发生最为频繁,多发生在渭河下游地区东部县域。发生水灾的时间主要在清前中期,乾隆年间最为频繁,且多为夏秋季节;洪涝灾害频发主要是由区域性的暴雨和该流域自身的地理特征所决定的,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及对灾害预防、认识不足也加剧了该流域洪涝灾害的发生。②利用清代奏报中保留的汛期涨水尺寸记录,近现代以来黄河中游水文站存在的水位信息器测数据,基于1766~1911年黄河中游万锦滩(位于今河南省三门峡市)水位志桩所载涨水时间,在“候”尺度下建立了研究时段内三门峡断面的汛期开始时间。结果表明:1766~1911年间,1840年代前中游汛期开始时间在平均水平;1840~1860年代汛期建立时间偏晚;1860~1890年代再次开始提前。在研究时段内黄河中游汛期开始时间平均为7月上旬,与同时期长江中下游梅雨结束时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但年际差异较大,夏季风雨带推移成为导致中游汛期开始时间产生波动的主要驱动因素;③黄河中游1843、1844年大水事件的研究,结果显示:1843年黄河大水受灾县达39个,主要分布在豫东皖北。此次大水造成中牟7月18~23日出现溃堤,8月9日三门峡断面出现近500年来最高洪峰,破堤处再遭洪水冲刷,导致黄河在中牟分2股主要岔流夺颍河、涡河等淮北支流入淮河。造成1843年黄河大水的主要原因是当年晋南—关中中部、汾河—北洛河上游雨带活动频繁,此现象可能是本年副热带高压较强,不断北推江淮雨带北上进入黄河流域,使雨带在淮河以北持续稳定的原因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