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705文学基础之中国文学史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新乐府
【答案】新乐府是相对古乐府而言的,这一概念首先由白居易提出来。他曾把自己担任左拾遗时写的“美刺比兴”“因事立题”的50多首诗编为《新乐府》。新乐府的特点有三:一是用新题,白居易以新题写时事,故又名“新题乐府”。二是写时事,白居易继建安诗人及杜甫美刺传统,以新乐府专门美刺现实。三是不以入乐与否为衡量标准,白居易、元稹等人倡导“新乐府运动”,以诗歌来补察时政,诗歌“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并明确地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一整套理论,他们写作了大量新乐府诗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代表作家及作品有白居易的《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元稹的《田家词》《织妇词》,张籍的《野老歌》,王建的《水夫谣》等。
2. 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答案】南宋中兴四大诗人,是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四位诗人的合称,又称南宋四大家。尤袤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少; 杨、范虽比不上陆游,但各有特色。杨万里一反江西诗派的生硬槎桠,创立了活泼自然的诚斋体。杨万里、陆游流传下来的作品,数量之多实在惊人。中兴四大诗人代表了宋代诗歌第二个最繁荣的时期。杨万里有《诚斋集》,范成大有《范石湖集》,陆游有《陆放翁集》传世。
3. 明中叶三大传奇
【答案】明中叶三大传奇是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角的《浣纱记》和王世贞的《鸣凤记》的合称。它们分别标志着忠奸剧的定型、历史剧的新篇和时事剧的发轫。三大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明传奇创作新时期的到来。值得注意的是,梁辰鱼以昆山新腔为曲调创作了《洗纱记》,而《鸣凤记》则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部直接取材于现实的“时事剧”。
4. 临川四梦
【答案】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四剧的合称。因作家是江西临川人,且四部作品皆以梦境来展开故事情节,故此得名; 或以作者书斋名合称“玉茗堂四梦”。从题材内容上看,前两个是儿女风情戏,这里女性是占主体地位的,主要基点是对人物发自内心的肯定,充满热情的赞颂,时刻高举真情、至情的旗帜,艳丽多姿; 后两个是政治问题,这里男子则占主要和绝对的位置,基点则在于对主要人物及其所处环境的整体否定,还把仙佛两家的出世理想与终极权威联系了起来,尖锐深刻。从戏曲文学及舞台演出剧本的角度而言,“临川四梦”的地位突出,其艺术造诣之高,对人生处境探索之深,对角色内心刻画之细,可说在中国昆剧传统中无与伦比。将“四梦”作比较,各有千秋,但当属《牡丹
亭》在艺术上成就最高。
二、简答题
5. 简要说明韩孟诗派的主要成员和诗歌主张。
【答案】韩孟诗派是中唐时期与新乐府运动同时崛起的一个影响较大的诗派。这个诗派创作的特点是通过抒写个人的不幸遭遇来揭示社会的弊病,他们主张“不平则鸣”,苦吟以抒愤,并互相切磋酬唱。
(1)主要成员
“韩孟诗派”是中唐的一个诗歌创作流派,以韩愈为领袖,包括孟郊、李贺、卢仝、马异、刘叉。
(2)韩孟诗派的诗歌主张
①“不平则鸣”
在《送孟东野序》中,韩愈指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不平”主要指人内心的不平衡,强调的是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发。它既是对创作活动产生原因的揭示,也是对一种特定创作心理亦即“不平”心态的肯定。这篇序文是专为一生困厄潦倒、怀才不遇的孟郊作的,文中以“善鸣”推许孟郊,则其更重视穷愁哀怨者“鸣其不幸”的倾向不言自明。“不平则鸣”说的另一要点在于推崇诗歌的抒情功能。韩愈没有把诗与文等量齐观,才使诗歌避免了成为道学工具、政治附庸的命运,才得以保持其“抒忧娱悲”“感激怨怼”的美学品性。韩愈提倡“不平则鸣”,就是提倡审美上的情绪宣泄,尤其是“感激怨怼”情绪的宣泄,可以说是抓住了文学的抒情物质。
②“笔补造化”
用李贺的话来说,就是“笔补造化天无功”。“笔补造化”,就是指既要有创造性的诗思,又要对物象进行主观裁夺。孟郊非常欣赏“手中飞黑电,象外泻玄泉。万物随指顾,三光为同旋”的书法艺术创造,由此而及于诗,他认为虽“形拘在风尘”,但可以“心放出天地”,用一己之心去牢笼乾坤,绳律“万有”。与孟郊一样,韩愈也十分重视心智、胆力和对物象的主观裁夺,他一再说:“研文较幽玄,呼博骋雄快”; “雕刻文刀利,搜求智网恢”; “规模背时利,文字觑天巧”。研讨诗文而至于“幽玄”,搜求“智网”复辅以“雕刻”,造端命意、遣词造句则要力避流俗,觑寻“天巧”,足见韩愈的创作取向。
③雄奇怪异之风
韩孟诗派还特别崇尚雄奇怪异之美。在《调张籍》一诗中,韩愈这样写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想当施手时,巨刃磨天扬。……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精神忽交通,百怪入我肠。刺手拔鲸牙,举瓢酌天浆。”此诗与当时一些崇杜抑李论者迥异其趣,给予李、杜诗以同样的高度赞誉。这赞誉的落脚点不在李杜诗的思想内容,而在其诗“巨刃磨天扬”那奇特的语言、雄阔的气势和艺术手法的创新。与韩愈相同,韩孟诗派其他成员也大都具有崇尚雄奇怪异的审美取向,如孟郊声言自己为诗“孤韵耻春俗”。虽然这些诗人因自身遭际所限,视野不够宏阔,取材偏
于狭窄,大都在苦吟上下功夫,以致雄奇不足而怪异有馀,诗境也多流于幽僻骞涩,但他们却以自己的美学追求和创作实践有力地回应了韩愈的主张,强化了以怪奇为主的风格特点。
总之,韩孟诗派进一步发展了杜甫诗歌奇崛的一面,力求瑰奇怪谲。孟郊诗风幽冷,尤善以“寒”字为中心,刻画对生活的特殊感受; 韩愈则形成雄怪的诗风,不仅以雄大气势见长,且常跃动怨愤郁躁的情绪。除了追求诗歌的雄奇怪异之美,他们还大胆创新,或以散文章法结构诗篇,或在诗中大量使用散文句法,尽力消融诗与文的界限,“以文为诗”,对宋诗影响深远。
6. 简论明代俗文学的发展与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答案】明代的俗文学得到空前的繁荣,明代文人对文学特性的认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1)小说、戏曲等俗文学地位的提高及其繁荣
①小说、戏曲等俗文学地位的提高
首先,传统压抑通俗文化的政策遭到破坏。明初虽制定了压抑通俗文学的政策,但帝王出于享乐的需要,对戏剧、小说等都有浓厚兴趣,明代中期以后朝廷大臣、文人名士也都开始爱好俗文学,这在客观上破坏了传统的文化政策,为俗文学地位的提高及其繁荣创造了条件。其次,俗文学的价值得到肯定。在理论上比较明确地肯定俗文学的价值,是从李梦阳、何景明等人开始的。他们都赞扬民间歌谣,李梦阳还第一次将《西厢记》与《离骚》并列。后来,李赞、袁宏道、汤显祖和冯梦龙等人进一步为俗文学大声疾呼,对于提高小说、戏曲的地位,打破传统的偏见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和当时市民阶层的壮大,新的读者群和作家群的形成,文学的世俗化、商业化等因素结合在‘起,自然地促进了小说、戏曲和各类通俗文学创作的繁荣。
②小说创作的繁荣
在各类通俗文学中,小说的勃兴最为引人注目。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惟一的体裁——章回小说的发展和定型,是明代对中国文学作出的最为宝贵的贡献。明代章回小说在体制上得以定型,同时在艺术表现方面也日趋成熟。“四大奇书”——《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清晰地展示了长篇小说艺术发展的历程。明代的章回小说在我国的小说史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章回小说交相辉映的是,明代中后期的白话短篇小说在宋元“小说”话本的基础上也出现了一个鼎盛的局面,发展得更为精致; 文言小说在话本化的道路上也有新的变化。
③戏曲创作的繁荣
明代中后期俗文学兴盛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戏曲在元代高度繁荣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一个新的高潮。明代戏曲的主流是由宋元南戏演变而来的传奇。明代中期以后的传奇,以昆山腔、弋阳腔为主,造就了汤显祖、沈璟、屠隆、土骥德、吕天成、高濂、周朝俊、冯梦龙、祁彪佳、吴炳、袁于令、孟称舜等一大批剧作家和曲论家。他们或主才情意趣、词采奇丽; 或重格律严峻、语言本色; 或求文辞骈绮、堆垛典实,形成了小同流派争奸斗艳的局面,创造了明代戏曲的一个黄金时期。南戏传奇的繁荣,同时也促进了北曲杂剧的蜕变,使杂剧在退出历史舞台之前重新焕发了光彩。
(2)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①对文学情感特征的高度重视。明代文学家对于情感的论述特别丰富,往往把情感作为品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