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本研究以砀山酥梨为试材(Pyrus bretschneideri Rehd.cv,Danshansuli),进行了梨黑皮病发病机理和控制方法的研究。在机理方面,研究了果皮中内源MHO含量与黑皮病发生之间的关系,及外源MHO处理对发病的影响。在控制方法方面,研究了不同浓度天然抗氧化剂白藜芦醇和异Vc处理对保持果实品质、抑制黑皮病及腐烂率的效果;并将它们的最佳浓度与1.0μL/L 1-MCP和2000μL/L DPA的处理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研究了不同浓度白藜芦醇对梨腐烂病菌的抑制作用。得出以下实验结果:
1. 在冷藏期间,砀山酥梨果皮中MHO含量逐渐增加,并伴随黑皮病的发生;采后1-MCP和DPA处理显著抑制贮藏过程中MHO含量增加,同时有效控制了黑皮病的发生。
2. 对货架期砀山酥梨黑皮病的发病程度与果皮中α-法尼烯、共轭三烯和MHO含量的关系研究发现,MHO与砀山酥梨黑皮病发病关系较密切,且发病越严重的果实,果皮中MHO含量越高,相关系数R2=0.9435 (P < 0.05)。
3. 用0.5~2.0mL/L外源MHO处理采后果实,均增加了采后砀山酥梨果皮中MHO的含量,其中1.0~2.0mL/L外源MHO处理诱导果皮出现虎皮样表皮褐变;果实在冷藏180天后,0.5mL/L、1.0mL/L和2.0mL/LMHO处理均加重了果实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在采后和冷藏后MHO处理浓度越大,病情越严重;经1-MCP和DPA处理的果实在采后和冷藏后,再用MHO处理同样诱发了果皮的褐变。
4. 砀山酥梨果实采后用5mg/L、10mg/L和50mg/L的白藜芦醇浸泡处理,均能不同程度的延缓果实硬度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降低;降低果皮中α-法尼烯和共轭三烯含量,有效控制黑皮病的发生。其中以50mg/L的白藜芦醇处理,果实的发病最轻。
5. 砀山酥梨果实采后用2000mg/L、5000mg/L异Vc处理均显著降低了黑皮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同时较好的保持了果实的品质。以5000mg/L异Vc处理控制效果较好。
6. 对5000mg/L异Vc 、50mg/L白藜芦醇和2000μL/LDPA、1.0μL/L 1-MCP的贮藏效果进行比较研究发现,1.0μL/L 1-MCP处理果实黑皮病发生最轻;50mg/L白藜芦醇处理对黑皮病的控制效果与2000μL/LDPA处理相当,且果实的SSC含量最高;5000mg/L异Vc处理效果低于2000μL/LDPA;异Vc、DPA和白藜芦醇处理均降低了果实的腐烂率,其中浓度为50mg/L白藜芦醇效果最好,1.0μL/L 1-MCP增加了果实的腐烂率。
7. 浓度范围在5~100mg/L的白藜芦醇均可抑制梨青霉病、褐腐病和轮纹病菌的生长,其中浓度为100mg/L的白藜芦醇处理抑制作用较明显。白藜芦醇处理的青霉病菌菌丝出现梅花状分生孢子、褐腐病菌丝出现畸形、轮纹病菌丝出现原生质皱缩等现象,计算有效中浓度发现,白藜芦醇对青霉病菌的EC50最低,因此抑菌效果最佳。在活体接种发现,白藜芦醇可一定程度抑制青霉病、轮纹病菌的扩张,但对褐腐病的治疗效果并不明显。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