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我国文学历史悠久,文体形式丰富,从先秦至近代,几千年间,如果要评述,有上百种文体。赠答诗是这众多文体形态中特殊的一类,它通常以先“赠”后“答”的组诗形式出之,诗人们或用其表达思想、交流情感,或用其颂美友人、谀美朝廷,或干谒赠答,以期获得政治上的举荐。本文在文体视野下关照赠答诗,主要研究魏晋时期赠答诗的文体形成,文体形态和建安、正始、西晋以及东晋每个时期赠答诗的新变,并试图探究这新变背后的意义。
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绪论部分介绍了魏晋赠答诗文体研究的意义和现状,以及本文所采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具体步骤。
第一章先探究中国古代文体生成方式,奠定赠答诗文体生成的理论基础,接着明确赠答诗的定义和题材范围,探究赠答诗的起源,分四个时期探讨赠答诗的发展成熟之路。
第二章从体制、语体、体式与体性四个方面探究魏晋赠答诗的文体形态,体制方面从赠答诗的“诗题”和其四言体、五言体入手,点出赠答诗的“诗题”直接标明“赠”、“答”字眼或标示出赠答之意。接着从诗歌体制发展的总况出发,探究魏晋赠答诗的四言体、五言体分布概况和其背后所蕴育的深意;语体方面,介绍了不同主题内容赠答诗的语言系统;体式方面探究了魏晋赠答诗的表现方式;体性方面指出赠答诗的审美对象是赠诗者和受赠者相知相交的认同感和最诚挚的情感交流,揭示了其蕴含的独特的审美精神。
第三章首先按时代发展的顺序探究赠答诗每个阶段的发展和新变。建安赠答诗首次将赠答诗引进群体性创作,随着后世不同文士集团的形成和发展,赠答诗的文体形态呈现了群体性变迁的特点,另外,建安赠答诗最大的特点就是抒情性,诗作中交流沟通与抒发感情并重;正始时期将玄学带入赠答诗,在描写方式上将写作视角转换,带来了这一时期的新变;西晋时期,誉美颂德的四言赠答诗是其主要特色,并且出现了代赠之作和复合主题;东晋时期,出现了玄释合流的赠答诗,士人将佛教思想带入赠答诗,并进行玄学和佛学的思辨,与此同时,士人们在山水之间体玄悟道,将山水之美带进了赠答诗,在东晋末期,出现了拟人化寓言式的赠答诗。
论文结尾对赠答诗文体风格演变的外部和内部原因作简单小结。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