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881新闻传播学综合二之新闻评论教程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叨仔些新闻事实需要配发评论?

【答案】(1)为典型报道配发短评。

短评经常从新闻中找主题,配合新闻发表,进一步阐明新闻的意义,交代必要的背景,作出适当的估价,或者在大量的事实中,取一个方面,从新的角度予以发挥,从而深化报道思想。

(2)下列三种情况下配发短评:

①媒体需要就某个问题发表言论,但按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与显著性而言,不必要用社论的形式。

②社论已就某个问题作总的阐述,但还应就某个侧面、某一点,再进行一些探讨。

③问题有新的发展,需要根据新的情况结合实际再进一步发挥。

(3)某种新的思想,新的观点,需要及时在群众中传播,也常常采用短评的形式。

(4)对某种时弊、倾向性问题或群众中的疑虑问题,需要及时针贬与解答。

2. 电视专题评论制作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1)从内容层面而言,制作电视专题评论节目要注意如下问题:

①讲究时效,把握时机。能否适时地发表评论,将极大地影响电视台舆论引导功能的发挥。及时评论,就是尽可能缩短评论与所反映的新闻事实之间的时间差,以最快速度反映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也要注意把握时机,重视因时因事制宜,做到适时、适宜、适度。

②紧扣现实,服务大局。一篇好的电视新闻评论,选题必须触及当前广阔的社会生活,把握时代脉搏,围绕热点、焦点和难点,选择针对性强、意义重大、主题深远的论题,要注意理性思考,抓住隐藏在新闻事件背后的本质,揭示问题背后的更深层次的矛盾,这样才能把问题说深说透,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更好地为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服务。

③有述有评,叙议结合。要重视和强调节目的评论性,解说词要有深度、力度,要画龙点睛、言简意赅。

(2)从形式层面或技术层面而言,制作电视新闻评论要做到以下“二个结合”:

①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

电视是声画并重的艺术,声音和画面是电视最基本的两大要素。应注意调动一切手段,发挥电视现场感强、声画并茂的优势,注意选择那些具有很强画面感的报道对象。

实践表明,电视专题评论一定要善于将图像的形象化叙述和解说词、同期声的抽象化议论相结合,在视听的交融中完成信息的传递。总之,语言和画面的有机结合,默契互证,会使新闻评

论更加具有感染力、说服力。电视专题评论一定要注重语言和画面的配合,防止声画“两张皮”的毛病,以收到声画相得益彰的效果。

②多种传播符号表达与理性思辨相结合。

电视传播符号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两大体系、多种类别,电视专题评论应充分发挥其整体作用。譬如,图像、记者出镜头评论、被采访者叙述评说、播音员声音、现场音响、字幕、照片、图表等等,由理性思辨串联起来,就能增强电视专题评论的立体感与纵深感,产生全方位、多视角透视的效应。

③电视评论员主评与受众参与评说相结合。

电视专题评论通常由评论员直接出镜头评述,评论员既是节目主持人,又是记者,在电视评论中起着核心作用。这就要求主持人既要懂得整体策划,又要会现场采访,还要会即席评说,并富有理性思考。而电视评论的论证主体,既可以是评论员,也可以是有关权威人士、专家与普通群众,这就是受众参与问题。受众参与论证,主要由节目主持人或记者通过现场采访来实现。

3. 伊里县调查提出了“意见领袖”的概念,简述这个概念对当时传播理论的影响。

【答案】(1)伊里县调查

1940年5月至11月的半年间,拉扎斯菲尔德等人以总统选举为课题,在伊里县进行了大规模的连续性调查,主要研究大选期间影响选民投票意向的因素。该项研究的结果显示:大多数人早在竞选之初就己经作出了怎样投票的决定,投票意向受传播媒介影响的人小到百分之五,即使是这不到百分之五的人,也主要受他们周围的人(领导、同事、家庭成员)的影响。由此可以得出进一步的结论:决定人们投票意向的,主要不是传播媒介的影响力,而是人际传播的影响力。1948年,该项研究的成果汇集出版,即《人民的选择》。

(2)意见领袖概念及影响

拉扎斯菲尔德及其助手在进一步的研究中还提出了“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的概念。意见领袖是指人群中那些首先或较多接触大众传播信息,并将经过自己再加工后的信息传播给其他人的人。意见领袖介入传播过程,加快了信息传播进程并扩大了传播信息的影响。其特点是:①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 ②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 ③其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 ④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

由此,拉扎斯菲尔德提出了两级传播理论,即讯息和影响先由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给意见领袖,然后,再由意见领袖扩散给社会大众; 传播媒介的作用是间接的,并且会受到社会基层舆论领袖的影响而削弱。该理论一方面使研究者深入认识到传播环节中的众多因素; 另一方面,也推动了传播学的研究,特别是传播过程的研究。后来的学者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新的“多级传播理论”。这项研究对于否定“子弹论”起了直接的作用,同时也开创了“有限效果论”的传统。

4. 说说你读了下面《“凡人”毛岸青》这篇评论的体会,并从文章角度、立意、情感、表达等方面整理成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短文。

“凡人”毛岸青

毛岸青离世了。至此,人们方才惊觉,对这位伟人的儿子竟有些陌生。陌生到不知他长得什么样子,不知他生前在做什么事情,不知他经历的是怎样的一生。许多人甚至埋怨自己:为什么不去多关注他一些、多留意他一些呢?

如许陌生,却在不经意间映衬出毛岸青朴实低调、默默奉献的一生。他只做不说,勤于干事,不尚张扬,人们又从何了解? 他只是偶尔和妻子邵华谈工作上的事,直到晚年,邵华自己去收集,才知他翻译出版的马列经典著作和政治理论书籍有10多部,写过不少重要文章……

在得知毛岸青逝世的消息后,一位熟悉他的老红军这样动情地说“:岸青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为人民服务的一生,奉献的一生。他做了很多别人不知道的事情,埋头工作,是个埋头英雄,真还是个好人! ”

这些天,人们在读,在看,在听,以了解毛岸青的一切。遥想他苦难的童年; 怀想他化名“杨永寿’,,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到黑龙江克山县参加土改试点; 重读他撰写的众多文章、译著; 获知晚年的他依然关』自国家大事,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建设,多次和妻儿重走长征路; 想象他怎样地坚持读书、作词、谱曲,虽长期与疾病作斗争,却始终保持顽强的毅力、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越了解就越敬佩,越了解就越受教育,越了解就越思念。他的故友故知在撰文拟诗写挽联,不相识的人也自发来到他的灵堂吊唁,更多的人在网上发帖撰文纪念,盛赞他“不愧是毛泽东和杨开慧的儿子”。

有网友这样留言“:三十年前您父亲的离去使我们悲痛不已,三十年后您的离去同样令人悲痛。您的逝世再一次使我们更加深切缅怀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他的人格魅力和他的光辉思想永放光芒。而他对自己的孩子的教诲同样是多么令人崇敬,您是践行他老人家教诲的典范。您是一个凡人,又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儿子。”

“毛岸青的凡人一生,尽管没有其兄长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为朝鲜人民捐躯的壮举,没有一些人在政坛叱咤风百般的豪情,但同样在社会上留下了深深的脚印! ”

有人这样撰文沉思:毛岸青一生中受了那么多的痛苦磨难,却没有去写传记。他作为伟人之后,不去风风光光亮相,不去媒体上凑热闹,不去向人们传递什么,只是按照他的父亲毛泽东的家训,默默走完人生历程。也许正因为如此,才显现出一代伟人之后的高风亮节。

许多人在回味毛泽东当年写给岸英、岸青的信:“人家恭维你抬举你,这有一样好处,就是鼓励你上进; 但有一样坏处,就是易长自满之气,得意忘形,有不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危险。”“你们有你们的前程,或好或坏,决定于你们自己及你们的直接环境。”从这些字里行间,人们读懂了毛岸青。

毛岸青的一生,处处遵从父亲教导,延传家风。在生活上很俭朴,和一般百姓家的生活没有什么两样。在儿子眼里,他是慈父,言传身教,循循善诱。网友感慨:“毛主席的家风,是我们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