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820新闻传播实务之新闻评论教程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新闻评论以事实为依托的优点。

【答案】一篇新闻评论中除了观点,就是事实,不以事实为依托的新闻评论不得称为新闻评论。新闻评论中的事实,有这样三种存在力式:第一,作为由头; 第_,作为论据; 第三,作为判断的对象。无论是哪一种存在力一式,事实的运用都可以成就新闻评论的优点。

(1)从事实作为由头的角度来看,由头位于新闻评论的开头,是用于挑开话题引出议论的材料,以事实为由头的新闻评论不会给读者带来议论突兀的感觉。并且,这类事实要么是热点新闻事件,要么是趣味较强的内容,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从事实作为论据的角度来看:

①只有以大量的事实为论据,才能对评论对象进行入木三分的剖析,才能使其本质被揭示得更充分、更深刻。即评论以事实为依托才可使道理阐述得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对于受众而言,这些立足于事实的论据不仅可信度高,可读性也强。可以说,事实的论据为新闻评论带来了更多的附加值,增加了评论本身的新闻性、新鲜感,使读者更爱读、更信任。

③对写作者自己而言,只有以充分的、高质量的事实作为论据,才能触动其思考,把思考抬升到一个较高的、较开阔的层面上去,作为更高质量的判断。

(3)从事实作为判断对象的角度来看,新闻评论只有以热点新闻事实作为评论对象,才能抓住能拨动亿万人民心弦的问题来论是非,抓住能够触及当前实际工作的关键。这样的评论,才会引起受众注意、引起社会的反响,受到广大受众的好评。

2. 谈谈如何将评论的标题变生动。

【答案】将评论的标题变生动的主要方式有:

(1)变换标题句式

在评论标题中,可以把陈述句变为假设句、疑问句或感叹句等,使其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①变陈述句为假设句; ②变陈述句为疑问句、反问句或质问句; ③变陈述句为感叹句。

(2)活用成语、谚语、俗语,把成语、谚语、俗语等引入标题,直接引用或变化引用,既可以使标题言简意赅,还可以使标题别有新意。

①直接引用。即把成语、谚语、俗语等直接引入标题,借助于受众对这些词语的理解,认识评论所要分析的事物或问题。②变化引用。即在引用成语、谚语、俗语时,对文字进行一些细微的改动,使词义发生定的变化,赋予词语以新的内涵。做法包括:易字法。谐音法。是易字法的另一种形式,既易字,又注意谐音,使词义多解。凸现新意。

(3)巧用修辞手法

现代汉语的修辞手法有多种,常用的有比喻、比拟、借代、双关、对照、连珠等等,这些手法都可以用于评论标题的制作。

3. 什么是论据?

【答案】论据是指论点赖以形成的根据和用来证实、说明论点的证据。论据由作者从客观事实中直接或间接提炼出来,是论点提出的依据。

论据可以分为两类:事实性论据与理论性论据。前者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述或概括,包括现实生活中典型的人证、物证、以及典型事例、历史资料和统计数据等; 理论性论据是用来源于实践,并且业已被实践证明和检验过的正确的理论作为根据、证据。包括科学理论; 国家法律、法令,党和政府的政策、决议以及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讲话; 历代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和知名人士的的权威性的言论; 公认的道德规范,人人皆知的生活常识,以及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科学公理、定义、法则; 古今中外各种著作中带哲理性的格言、谚语、歇后语以及诗文中的佳句、炼语等。

4. 怎样理解“文章不厌百回改”的精神?

【答案】修改,是评论写作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写作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古今中外,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几乎没有一位不是在修改上用过功夫。他们当中有不少人,花在文章修改上的时间和精力,有时甚至比写作时间还要多,字斟句酌,一丝不苟。有人说“文章是改出来的”,此话不无道理。前苏联著名作家托尔斯泰死后,人们发现他的许多巨著,都保存有十次二十次的未定稿,有一篇论文改写达九十多次。修改包括两种:

(1)动笔前的修改

在“预先研究”、“预先准备”阶段,对于选题立论的深思熟虑,对于谋篇布局的反复琢磨,对于运用词语的认真推敲,对于写作提纲的再三斟酌,都带有修改的性质。许多伟人的不朽之作,都是动笔前在“修改”上花大量心血。马克思写《资本论》,从计划到草稿就经过多年的多次修改。

(2)动笔后的修改

文章写成后的修改“像洗脸之后再照照镜子一样”,比动笔之前的“修改”更为具体、切实,两者不可或缺。我国现代作家徐迟生前说过,他的每篇稿子,总要改一遍、抄一遍,至少得抄五遍。他的报告文学《在湍流的涡旋中》,手稿已看不清楚,在《人民日报》的小样上,他又改了一百一二十处。

5. 短评写作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答案】撰写短评应注意如下问题:

(1)立论要具体,选题要集中

短评以新闻报道的某一客观事实或社会上存在的某一典型事实为立论的依据,一事一议,开

门见山,有的放矢。

(2)问题要抓紧,角度要新颖

短评要做到短小精悍,贵在抓准关键问题与问题的症结,强调角度要巧,立论要新,切忌面面俱到、泛泛而谈。

(3)要善于就实论虚,叙事出理

就实论虚、叙事出理是短评的长处。短评是针对现实生活和实际工作中的某件事、某个问题的某个侧面发议论的,易于具体、深入、亲切。短评写作应注意借助典型事例,边叙边议说清道理; 同时要善于借题发挥,宣传新思想、新见解,尽可能有点理论色彩。

6. 进一步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投领导所好,不如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好; 说得好、写得好、唱得好、吹得好,不如干得好,不如干出实绩好。

【答案】

7. 广播评论要做到上口动听,在语言方面有什么要求?

【答案】(1)广播评论要做到上口动听,在语言方面应坚持语言的规范化、通俗化、口语化; 力求语言的内在美、声音美、韵律美; 坚持语、文一致的表达原则。

(2)努力克服广播中不规范的语言现象

①要克服播音中语音不准确的现象

古人说:“一言既出,马四马难追。”广播中一旦说错话,读错字,就无法更改,影响非同一般,广播电台的声誉也会受到损害。所以播音员应注意提高文化水平,丰富社会知识,消灭播音错读误读的现象。

②克服词汇方面不规范的现象

不规范主要是指滥用方言土语、文言词语、简称和生造词等。广播使用语言,要多注意全国的共性,少追求地方的特殊,这样才能使广播更好地为全体人民服务。

广播提倡口语化。写广播稿用些书面语言,不可避免,但滥用文言词的现象应该反对。最好多用口语词。

③克服词汇方面的歧义现象

广播是用来“听”的,但广播中的词汇有时读出来会造成歧义,应当尽量避免。

④克服广播语言在句法上的不规范现象

要做好广播宣传工作,需要下苦功夫学习语言。只有具备较高的分析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写起稿子来才能通顺流畅,准确无误。广播语言具有巨大影响和示范作用。规范广播语言,努力消除广播中不规范的语言现象,将会极大地促进汉民族共同语的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