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818地理学之经济地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述“杜能圈”、辛克莱模式(“逆杜能圈”)的基木内涵。

【答案】(1)杜能圈的基本内涵

杜能圈是指在城市的周围形成的以不同农作物为主的依次排列的同心圆结构。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

①第一圈自由式农业圈

自由式农业圈是距离城市最近的农业地带,主要种植或生产易腐难运的作物或产品。本圈大小由城市人口规模所决定。

②第二圈林业圈

林业圈生产供给城市用的薪材、建筑用材、木炭等,由于重量和体积均较大,从经济性角度考虑必须在城市近处种植。

③第三圈轮作式农业圈

轮作式农业圈没有休闲地,在所有耕地上种植农作物,以谷物(麦类)和饲料作物(马铃薯、豌豆等)的轮作为主要特色。

④第四圈谷草式农业圈

谷草式农业圈为谷物(麦类)、牧草、休耕轮作地带。同第三圈不同的是总有一圈为休息地。

⑤第五圈三圃式农业圈

三圃式农业圈是距城市最远、也是最粗放的谷作农业圈。

⑥第六圈畜牧业圈

畜牧业圈是杜能圈的最外圈,生产谷麦作物仅用于自给,而生产牧草用于养畜,以畜产品如黄油、奶酪等供应城市市场。

(2)辛莱克模式(逆杜能圈)的基本内涵

辛克莱尔提出了同杜能圈完全相反的城市周围土地利用模式,即“逆杜能圈”。他指出,杜能理论在发展中国家即使现在也基本同现实相吻合,然而在发达国家的城市周围,却表现出同杜能圈模式正好相反的地理布局。现代城市周边土地利用方式多样,不仅仅有农业土地利用,同时也混杂着写字楼、商业、住宅、工厂等各种土地利用方式。

2. 什么是配第一克拉克定律?

【答案】配第一克拉克定律是克拉克在配第关于国民收入与劳动力之间关系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该理论指出,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劳动力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次产业转移。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次和第三次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劳动

力总是倾向于流向高收入的产业。

3. 影响零售业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

【答案】影响零售业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

(1)消费市场状况

市场区域的大小、贫富和构成对零售业态选择和规模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消费人口规模及消费者收入是影响零售区位的两个重要因子。人口密度大的区域零售区位一般较多且规模相对较大; 在消费者收入高的市场区域,平均每个家庭消费量大,且消费档次也高。

(2)空间距离和交通条件

消费者通常选择距离较短且交通便捷的零售点进行购买商品; 交通设施条件好的市场区域,消费者所需支付的空间费或时间费也会下降,可以增加消费者的购买量,扩大商品的销售范围以及商业的规模等级。

(3)零售业间的竞争

区位间的空间竞争属于同业种间的竞争有可能出现两种趋势,相互排斥趋于分散和在竞争中产生联合,在现实生活中,集聚趋势比分散趋势更明显。

(4)地价

交通的便捷性、空间的关联性和周边环境的满意度是影响土地购买者支付土地价格的重要因子。对于追求收入最大化的零售企业,最高地价区位是最佳选择,但必须支付高额地价,会造成成本增加。因此不同类型的零售业所能支付的地价能力才是决定其区位选择的重要因子。

4. 劳动费指数、劳动系数及其与劳动费指向间的关系。

【答案】(1)劳动费指数的概念

劳动费指数是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平均劳动力成本。如果劳动成本指数大,从最小运费区位移向廉价劳动力区位的可能性就大; 否则,这种可能性就小。

(2)劳动系数的概念

劳动系数是每单位区位重量的劳动费,用来表示劳动力成本的吸引力。劳动系数=劳动力成本/区位重量。

(3)劳动系数与劳动费指向间的关系

劳动系数大,表示远离运费最小区位的可能性大; 劳动系数小则表示运费区位的指向强。即劳动系数越高,工业会愈加向少数劳动力廉价地集中。

5. 经济活动全球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有何关系?

【答案】经济活动全球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关系:经济全球化比世界经济一体化包含的意义和范围更加宽广,内容更加丰富。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经济全球化指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过程和现象。

(2)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含义

世界经济一体化是指通过拆除阻碍商品和要素流动的各种障碍,使世界的经济在体制上组合为更大规模的经济集团。指世界各国通过一定的协议、规则使其经济活动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

(3)经济活动全球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关系

①全球化是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只有在经济全球化的客观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世界经济一体化

②世界经济一体化则是在契约上把经济全球化固定下来,从而会大大推进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之一。

6. 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答案】(1)区域经济差异的含义

区域经济差异是区域之间利益格局变化的指示器。通过区域经济差异,各区域可以发现自身利益的相对变化情况,进而调整区域经济的发展决策和行为,维护和增大自己的利益。

(2)区域经济差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区域经济差异对区域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具有诱导和强化作用,成为区域经济主体调整自己经济行为的参照系或指示器。因此,它的存在和变化就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正负双重影响。

①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和变化增强了各个区域发展经济的主动性和紧迫感

a. 对于欠发达区域

与发达区域的经济差异,一方面为他们展示了美好的发展前景或参照系; 另一方面,也增大了他们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压力。

b. 对于发达区域

面对其他区域的发展竞争,不得不主动采取新的发展策略,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结果,区域经济发展就会趋于活跃,全国的经济发展也因此而充满活力。

②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和变化客观上加剧了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竞争,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会误导区域经济主体的行为。

竞争和利己成为各区域的基本行为准则,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短期行为、地方保护主义现象增多,区域之间经济发展不协调,从而引起国民经济发展波动,不利于全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③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和扩大将引起资源和要素在高投资收益和机会的诱导下,从欠发达区域向发达区域流动。

这样,必然减弱前者的发展能力,其经济发展的绝对或相对萎缩又通过产品供给、市场需求的不足而对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产生制约。这无论对发达区域,还是对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将是不利的。

(3)区域经济差异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①区域经济差异的长期存在和扩大,会引起区域之间人们在心理上的对立

发达区域的人会因经济收入高而看不起欠发达区域的人,而欠发达区域的人则会认为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