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烟台大学生命科学学院837普通生物学(生)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填空题
1. 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缺失;重复;倒位;易位
【解析】染色体结构变异指染色体结构发生不正常的变化,主要有四种: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缺失是指染色体中某一片段的缺失;重复是指染色体增加了某一片段;倒位是指染色体某一片段的位置颠倒了180度,造成染色体内的重新排列;易位是指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不同区域。
2. 人从受精卵到出生,共约_____天,可分为三期,在_____期胚胎初具人形,在_____期胎儿从母体获得抗体。
【答案】266; 胚胎期;胎儿期
3. 行为的适应性是指行为符合_____原则,即行为的_____大于其_____。
【答案】得失;收益;代价
4. 多年生木本植物的根和茎都能够逐年加粗生长,这是由于_____生长的结果。
【答案】次生
【解析】多年生木本植物的根和茎完成初生生长后,由于侧生分生组织(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活动,使初生生长所形成的根和地上部继续加粗,由此产生的结构称为次生结构。
5. 叶片光合作用的产物通过_____运输到植物体利用和贮存产物的部分。
【答案】初皮部筛管
【解析】用出现带有标记标记供给植物,追踪其光合作用的产物,发现在靠近叶的茎初皮部中很快的糖,证明植物叶中光合作用的产物是由韧皮部运输的,运输管道是韧皮部的筛管。
6. 1968年,日本遗传学家_____提出的中性进化论认为,多数突变是_____。这些突变包括了_____、_____和_____三种。
【答案】木村资生;中性突变;同义突变;非功能性突变;不改变功能的突变
7. 海绵是_____胚层,_____对称;纽虫是_____胚层,_____对称。
【答案】两;辐射;三;两侧
【解析】海绵动物,又称多孔动物,是多细胞动物中最原始的类群,也是最简单的,处于细胞水平的多细胞动物。只有细胞分化而无胚层和组织分化,身体由两层细胞组成。体形辐射对称;纽虫门(吻腔动物门)出现肛门;有用于捕食的吻;有封闭式血液循环系统;脑神经更突出,呈叶状;有中胚层,无体腔;两侧对称;有原肾管;梯状神经系统。代表种有纽虫。
8. 种子植物受精卵细胞分裂、组织分化,建成胚器官,其中包括_____、_____、_____和_____等部分。
【答案】胚芽;胚轴;胚根;子叶
9. 细胞免疫由_____性抗原引起。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如癌细胞)表面具特殊的分子标记,即_____与抗原的结合物,从而胞毒T 细胞可以识别并攻击之。
【答案】细胞;MHC1
10.形成层细胞切向分裂,向外产生_____,向内产生_____。
【答案】次生初皮部;次生木质部
二、名词解释
11.有性生殖。
【答案】有性生殖是指由亲本产生两性生殖细胞(又称配子),经过两性生殖细胞(如卵细胞和精子)的结合,成为合子(如受精卵),再由合子发育成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12.生产者。
【答案】生产者是指生态系统中的自养型生物(包括绿色植物、非绿色植物和自养型微生物)。
13.遗传漂变
【答案】遗传漂变是指基因频率在小群体里随机波动的现象。遗传漂变和选择、突变、近亲繁殖等都是影响等位基因频率的因素。
14.载体。
【答案】载体是一种可将外源DNA 片段送入宿主细胞进行扩增或表达的运载工具。包括克隆载体和表达载体。常用克隆载体有质粒、噬菌体和病毒。
15.行为。
【答案】行为是指动物在个体层次上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和内在生理的变化所作出的整体性反应,并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
16.细胞学说。
【答案】细胞学说是施莱登和施万提出的,指出所有的植物和动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新细
胞只能由原来的细胞经分裂而产生。
三、思考题
17.简要回答现代生物工程的形成和发展。
【答案】现代生物工程是以20世纪70年代重组技术的建立为标志,从传统生物技术发展而来。现代生物技术是用“细胞与分子”层次的微观手法来进行操作,不同于传统生物技术以“整体”动物、植物或微生物的饲养、交配或筛选方式。
1944年Avery 阐明了DNA 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1953年Watson 和Crick 提出了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
70年代初建立起来的DNA 重组技术是生命发展中的又一重大突破,诞生了基因工程,它大大推动了分子生物学与分子遗传学的飞速发展。
以基因工程为核心,带动蛋白质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的发展,在医药工业中、农业生产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
18.什么是生态入侵和生物污染?请举例说明。
【答案】(1)生态入侵
定义:生态入侵是指由于人类把某种外来物种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使该种群不断增长,分布区持续扩展,造成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或削弱的现象。
举例:云南滇池水面为水葫芦所覆盖,土著鱼类资源锐减、生境退化。
(2)生物污染
定义:生物污染是指对人和生物有害的微生物、寄生虫等病原体等污染水、气、土壤和食品,影响生物产量和质量,危害人类健康。
举例:危害人与动物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病原菌、寄生虫,引起创伤等继发性感染的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引起呼吸道、肠道和皮肤病变的花粉、毛虫毒毛、真菌孢子等。这些有害生物对人和生物的危害程度主要取决于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病原性、人和生物的感受性以及环境条件三个因素。随着重组DNA 研究和应用的蓬勃发展,将有越来越多的转基因生物向环境释放。从生物安全性的角度来看,它们有可能像外来物种造成生态入侵一样,产生严重的后果,应该给以足够的重视。
19.简述三原界学说的内容,并说明古生菌的栖息环境特征。
【答案】(1)三原界学说的内容
20世纪70年代伍斯、福克斯等比较近400种原核生物16S rRNA和真核生物18S rRNA序列的同源水平,发现古核生物序列AAACUUAAAG 与真核生物18S rRNA序列一致,而真细菌序列是AAACUCAAA 。根据16S rRNA序列上的差别把生物界分为三大域(三原界):古核生物(古生菌)域、真细菌域、真核生物域。
(2)古生菌的栖息环境特征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