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珠海分院868儿童心理与教育[专业硕士]之儿童心理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Sequential design

【答案】Sequential design 中文翻译为“序列研究设计”。序列研究设计是一种在几个月或几年内对不同年龄群的被试反复进行研究的设计。它是将纵向研究设计与横向研究设计交叠在一起构成的、研究个体心理发展的方法。其主要特点在于:①发扬了纵向研究设计系统、详尽的特点,使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及其特点易于掌握,同时发扬了横断研究设计较大面积测定的优势,加强统计处理,克服纵向研究设计样本少、有时间限制等问题。②将心理发展既作为特殊的运动形式,又看到其共同之处,从而横向延伸到各个年龄段,又通过追踪的纵向研究,以获得心理结构、属性、规律发展的较全面的资料。③将共时性和历时性统一起来,采用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原则缩短了长期追踪研究的时间。

2. 性别认同

【答案】性别认同是指对一个人在基本生物学特性上属于男或女的认知和接受,即理解性别。完整的性别概念包括两个基本成分,一是性别同一性,二是性别恒常性。①性别同一性指对自己性别的辨认和理解,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知道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儿童在3岁左右就能达到性别的同一性。②性别恒常性指对一个人性别不变性的了解和认识,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性别的时间恒常性,也称性别的稳定性,指知道一个人的性别不会随时间或年龄而发生变化;第二,性别的情境恒常性,也称性别的一致性,指知道一个人的性别不会随其服饰、发

型及所从事的活动而发生变化;第三,性别的非动机性,指知道一个人的性别不会随其愿望而改变。研究表明,幼儿达到性别稳定性的平均年龄是4岁左右,达到性别一致性的年龄是5岁左右。研究还表明,幼儿首先获得的是关于自己的性别恒常性,然后是关于其他同性别儿童的性别恒常性,最后是关于其他异性儿童的性别恒常性。

3. Development

【答案】Development 中文翻译为“发展”。发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发展是指从出生到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个体生理与心理随年龄增加而变化的过程。期间,个体的心身表现出量和质的变化,这种变化与年龄有密切联系,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从而形成年龄特征;发展还有顺序性,并且常受遗传、环境、成熟、经验等因素影响。现代心理学甚至把生命开始(受孕)作为研究起点。狭义的发展是指从出生到青春期的身心变化过程。

4. 亲社会行为

【答案】亲社会行为是指准备帮助他人或采取有益于他人行动的行为,如助人、合作、分享

等。从很早开始,儿童就表现出多种亲社会行为;当儿童自愿帮助他人而不考虑任何外在奖励或没有个人动机时, 则是一种利他主义,这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主要形式;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受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如父母抚养方式、成人的榜样、大众传媒,儿童的移情能力、社会认知能力、道德判断水平等因素。

二、简答题

5. 胎儿心理机能形成有哪些表现?

【答案】胎儿心理机能的形成主要表现在感觉、思维和记忆方面。

(1)感觉的形成

①视觉

妊娠第7周,眼睛形成;第10周,出现连接眼球和大脑的视神经;第12周,出现眼睑;第28周,眼睑打开。胎儿在4个月时就对光线十分敏感。

②听觉

胎儿听觉感受器在6个月时就已经基本发育成熟,胎儿内耳迷路及周围末梢感受器至孕24

周完成其正常发育。孕8个月时,胎儿能听出音调的强弱与高低,能区别声音的种类且反应敏感。

③触压觉

研宄发现,孕2个月起胎儿已经有皮肤感觉。孕10周左右,胎儿皮肤已有压觉、触觉功能。4〜5个月胎儿的触觉与出生后周岁孩子的触觉水平相当。

④嗅觉

嗅感觉器位于上鼻道及鼻中隔后上部的嗅上皮。孕6个月时,嗅觉开始发育,胎儿能够嗅到母亲的气味并记忆在脑中。

⑤味觉

胎儿12周时舌上出现味蕾,味觉在孕26周形成。从孕30周开始,胎儿已经有了发达的味觉,对羊水的味道有一定的鉴别力。

(2)思维和记忆的形成

胎儿的大脑在第20周左右形成。孕5个月时,脑的记忆功能开始工作,胎儿能够记住母亲的声音并产生安全感。

孕7〜8个月时,大脑皮质已经相当发达。妊娠32周,胎儿大脑已如新生儿。通过脑电波已经清楚地分辨出胎儿的睡眠状态和觉醒状态,这是胎儿意识的萌芽时期。

胎儿在子宫内用大脑接受了大量的信息,能判断其是否重要,决定对哪一类信息作出反应,还要将某些信息传递的记忆储存起来,这就是思维和记忆在工作。

6. 简述内部言语的含义及特点。

【答案】(1)含义

内部语言是一种自问自答或不出声的语言活动,在外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在计划外部语言时,内部语言起着重要作用。

(2)特点

①隐蔽性。在进行内部语言时,需要语言器官的参与,只是语言活动的外部标志一语音不显著。

②简略性。内部语言常常以十分简略,概括的形式出现,大量的句子成分被省略。这与内部语言执行的功能有关。

7. 简述人类对死亡态度的历史演变及个体对死亡的认知发展。

【答案】人类对死亡态度的历史演变及个体对死亡的认知发展过程如下

(1)人类对死亡的认识或态度随社会历史的发展而演变。菲利普. 艾里斯根据从中世纪到20世纪有关文献的研究,概括出西方社会人们对死亡态度的三个阶段的三种主要的历史性观点:

,认为生者与死者是一种共存或统一的关系; ①中世纪初期(5〜12世纪)

,认为生者与死者是一种渐渐分离的过程; ②中世纪晚期至近代(12〜19世纪)

③当代(20世纪). 把生者与死者分离开。

(2)个体对死亡的认知发展

个体对死亡的认知或死亡观的形成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始于儿童期,但直到成年晚期仍未能完全解决。对死亡的最早关心始于学步儿童,他们很可能认为一个人也许会在某一时刻死亡,但会在另一时刻“活过来”。

①诺奇的研究认为,3〜5岁儿童并不知道死亡是一个常见的、人生最后的一个阶段,他们以为这只是在另一个环境下存在的继续。5〜9岁儿童把死亡看成是鬼怪把人带走了。到9〜10岁,儿童才认识到死亡是人生最终的结束。米勒(1973)在美国重复了诺奇在匈牙利的上述研究,得到了相似的结论。

②沃尔的研究发现,儿童早在3岁时便有对死亡的恐惧。

③1973年库奇尔指出,一般来说,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把死亡看做生命的继续,像睡眠、挨饿一样,只不过换了一个环境;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早期的孩子(6〜9岁:)往往把死亡看做生命的结束,但又是可以再生的;具体运算阶段后期的儿童才把死亡作为确定的事实接受下来。

④1959年卡斯顿鲍姆的调查指出,大多数青少年能在思想上把死亡同自己目前的存在区别开来,但也有约15%的青少年(往往宗教信仰较浓厚)试图用与现实相距很远的目标和体验来设想自己的生命。

8. 结合小学儿童注意发展特点,谈谈你对小学教学的建议。

【答案】注意可以表现为各种不同的特性或品质,这些特性和品质是:注意的集中性、稳定性、范围、分配和转移等。在教学过程中,小学儿童的注意的各种特性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

(1)注意的集中性的发展及对小学教学的建议

小学儿童和学前儿童相比,注意的集中性有了很大的发展,无论是无意注意或者有意注意都比学前儿童集中的时间更长些,强度更大些。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的注意的集中性也是逐步发展起来的,低年级儿童的集中性很差,到高年级后集中性逐渐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