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摘要:石榴(Punica granatum L.),属石榴科石榴属落叶灌木,原产于伊朗和阿富汗等中亚国家,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引入我国,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目前在我国亚热带及温带地区的20多个省市自治区均有分布,种植面积约120万亩,年产量约100万吨。石榴果形奇特,色泽艳丽,营养丰富,鲜食味美可口,且具有生津化食、排除胃酸、软化血管、解毒止泻、祛热降温等疗效,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由于石榴采后萼筒对呼吸强度和蒸腾作用影响较大,贮期极易出现果皮褐变、失水皱缩、籽粒花青素降解、果实腐烂等问题,特别是果皮褐变的果实,尽管籽粒晶莹如玉,但因外观不雅而使其商品价值严重降低。国内果农长期采用传统的缸藏、窖藏、沟藏和室内堆藏等方法贮藏石榴,一般贮量少,贮期短,贮后果实质量差,商品价值低,没有形成规模效益,难以满足市场需要。
近年来国内已有石榴贮藏保鲜的研究报道,但技术尚不成熟,未能在生产实践中大量推广应用。国外有关石榴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多,但主要集中在石榴的营养保健功能方面,贮藏保鲜技术及生理特性的研究较少。殷瑞贞等用400mg/L 2, 4-D钠盐加800倍多菌灵浸果,处理后用塑料袋包装放于3~5℃冷库中,石榴可贮藏3个月,腐烂率7%~8%。刘兴华等对石榴采后果皮褐变进行研究,发现用0.03mm厚PE袋单果包装石榴在4±1℃下贮藏可明显抑制果皮褐变,贮藏106d果皮褐变指数0.36。据文献报道,适宜的贮藏温度、气体成分、涂膜保鲜剂、间歇升温等因素可抑制石榴贮期果皮褐变,降低果实腐烂率,保持果实原有风味,但这些报道各述其论,技术参数很不统一,实际生产中难以应用。
本文探讨了石榴贮期生理变化规律,研究了石榴贮藏保鲜技术,旨在提供理想的保鲜方法和技术参数,延长石榴贮藏期,反季节消费,满足人民生活需求,提高经济效益,促进我国石榴产业发展。
本研究课题是西安市科技局农业科技攻关项目“石榴加工贮藏技术研究”(NG200312),2003年6月开始实施,2005年12月通过专家鉴定,被评为国内领先水平。经过三年试验,研究结果如下:
1. 石榴属于呼吸非跃变型果实,整个贮藏过程中没有呼吸高峰出现。贮期果实呼吸强度呈现下降趋势,并随温度的下降而降低,呼吸强度与果皮褐变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2. 石榴贮期果皮中单宁含量呈现下降趋势,它与果皮褐变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即随着石榴果皮单宁含量的降低,果皮褐变指数逐渐增大,且褐变程度随单宁含量下降速度加快而加深。
3. 石榴果皮中抗坏血酸氧化酶(AAO)活性与果皮褐变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即随着果皮中AAO活性的升高,果皮褐变程度逐渐增加。
4. 石榴果皮中多酚氧化酶(PPO)活性与果皮褐变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贮藏前90d内果皮褐变指数随PPO活性升高而增大,贮藏至90d时PPO活性达到最高峰,此后褐变指数急剧上升。
5. 石榴果皮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与果皮褐变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虽然果皮中的POD活性在贮藏期间波动变化,但总体呈升高趋势,果皮褐变指数也随之不断增大。
6. 石榴果皮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与果皮褐变之间存在负相关性,即随着果皮CAT活性的降低,褐变指数不断上升。
7. 通过石榴贮期主要病害外部症状观察、病原菌形态显微镜观察和培养菌落形态观察,经查阅文献,初步鉴定石榴贮期病原菌为青霉属紫变青霉组的紫变青霉(P. purpurogenum Stoll)。
8. 石榴的贮藏温度选择5℃较为理想。
9. 石榴贮藏不宜采用高浓度CO2处理,低氧环境对石榴贮藏也不利。石榴贮藏适宜的气体成分为CO2=5.0%、O2=8.0%。
10. 石榴贮藏不宜采用明胶涂膜处理,采用0.5%CMC溶液涂膜效果较好。
11. 石榴贮藏不能进行碱性涂膜处理,否则果皮迅速褐变并形成硬壳。酸性条件下涂膜不仅有利于保持果皮色泽红艳,而且有利于保持石榴籽粒品质。采用pH=3.5的0.5%CMC溶液涂膜处理,石榴贮藏效果较好。
12. 石榴贮藏不宜采用O3处理。O3处理虽然可以降低果实腐烂率,但会引起果皮严重褐变,且果皮褐变指数随O3浓度增加而增大,对石榴外观质量和内部品质造成不良影响,贮藏效果较差。
13. 石榴贮藏适宜采用间歇升温处理。间歇升温处理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冷害的发生,有利于维持石榴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糖含量和总酸含量,对保持果皮色泽、防止果实腐烂、保证籽粒品质具有良好作用。
14.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石榴贮藏保鲜的最优方法为:石榴预冷后用pH=4.0的0.5%CMC溶液涂膜,在温度5.0℃和气体成分CO2=5%、O2=8%的条件下贮藏,贮期每隔10d换气1次,每隔5d在15℃下受热处理24h,再置于5.0℃下贮藏,如此循环处理,石榴可贮藏120d,籽粒总糖含量13.6%,果皮褐变指数0.15,好果率97.8%,籽粒品质良好,保鲜效果理想。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