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公卫执业医师题库>流行病学题库

问题:

[单选,A1型题] 外潜伏期是指()

A . 自病原体侵入机体至最早出现临床症状的这段时间
B . 病原体侵入吸血节肢动物体内至使吸血节肢动物具有感染性的这段时间
C . 病原体不断更替宿主的过程
D . 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至侵入新的易感宿主之前的这段时间
E . 自病原体侵入机体至具有感染力的这段时间

患儿,1岁。高热7天,体温在39.1℃~39.8℃,球结膜充血,手足硬性水肿,躯干部出现皮疹,经抗生素治疗无效,拟为“川崎病”。使用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其剂量是() 50mg/kg。 100mg/kg。 500mg/kg。 1g/kg。 2g/kg。 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流行的基本条件是()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者。 必须有易感者的存在。 必须有传染源的存在。 在外界因素影响下,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者三个环节相互联系。 病原体有机会侵犯机体。 下列关于乳痈成因的论述,哪项是正确的() A.邪壅经络,郁闭不通。 B.气血两虚,邪毒内陷。 C.营卫不和,火毒内生。 D.肝气郁结,胃热壅滞。 E.以上都不是。 可以不隔离传染源的传染病是() 麻疹。 细菌性痢疾。 病毒性肝炎。 流行性出血热。 副伤寒。 患儿,18个月。发热,体温在39.3℃~39.8℃,双侧球结膜充血,手足硬性水肿,颈部淋巴结肿胀,用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诊断应首先考虑是() 急性结膜炎。 幼年类风湿病。 急性肾小球肾炎。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外潜伏期是指()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此题属传染病流行病学的内容,考查考生对外潜伏期的概念的理解。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内发育、繁殖,经过一段时间的增殖或完成其生活周期中的某个阶段后,节肢动物才具有传染性,这段时间称为外潜伏期。因此,只有答案B与之相符,为最佳选项。

在线 客服